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安全视角 > 正文

两地经贸合作对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影响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0-31 11:03:03 人气: 标签:
光阴荏苒,转瞬间香港回归祖国已届十周年。十年来,受益于内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CEPA的深化实施,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两地日趋密切的经贸关系支持了香港经济繁荣和稳定,同时,也使香港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回归前香港国际贸易中心
地位的发展及演变

香港是一自由港和举世闻名的国际贸易、金融、物流运输中心。作为国际贸易中心,香港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奉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壁垒,除极少数商品外,进出香港的商品无须缴纳关税;香港货物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转口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借助于国际金融、物流中心的优势作用,离岸贸易持续稳健增长;服务贸易尤其是生产性服务竞争力强,在亚太区域内服务枢纽作用及功能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内地因素”是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100多年间,香港主要以转口和航运业作为经济支柱产业。其间,香港与中国内地的贸易往来支持着其转口贸易发展,到1950年,香港转口贸易额已占其出口总额的88%。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冷战”时期,受西方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的影响,香港转口贸易地位急剧下降,其制造业随之迅速崛起。1959年,香港的港产品出口值首次超过转口值,标志着香港由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城市。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土地、工资成本的迅速上升,香港劳动密集型等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逐渐减弱,香港经济再次面临新的调整和转型。
内地实行改革开放,为香港国际转口港地位的再度崛起提供了新契机。首先,内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两地贸易发展,支持了香港转口贸易增长。从1980-1996年,内地经济年均增长9.5%,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6.4%。同期,两地贸易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4%。1980年,两地进、出口贸易额分别占内地贸易总额,进口和出口总额的13.0%、2.5%和23.8%。1996年,则分别为14.1%,5.6%和21.8%。两地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及其在内地对外贸易额中比重的增大,显示受内地经济高速增长的作用和影响,香港贸易迅速发展及贸易地位的快速提升。根据香港统计,从1980-1996年内地经香港转出口额增长了202倍,占香港转口总额由27.9%升至57.6%。内地成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转口来源地和目的地。这一时期,香港转口贸易在其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由31%升至84.8%。转口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为17.1%,香港转口贸易增长与内地对外贸易发展保持了较强的同步性。
其次,两地加工贸易发展,进一步强化了香港贸易中介功能。内地改革开放后,低廉的要素价格和极其优惠的利用外资政策吸引香港传统制造业大规模向内地转移。1990-1996年,香港对内地投资从18.8亿美元增至206.77亿美元,年均增长49.1%,香港成为内地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港商赴内地投资,带来了资金、技术、营销渠道、市场经济理念和经营模式,推动了两地“前店后厂”式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内地市场经济的建立。这一时期,加工贸易港产品对内地出口占对内地出口总额的70%左右。而内地商品经香港转出口8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在两地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香港充分体现了其“两头在外”的比较优势,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市场开拓、生产组织及市场营销等贸易中介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从内地改革开放到香港回归前的近20年间,两地贸易与内地贸易基本保持了同步发展,并且在内地对外贸易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内地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发展对香港贸易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转口贸易增长巩固了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

香港回归祖国后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强化和提升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两地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CEPA的签署和实施,使两地经贸合作从单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民间自发合作为主体,逐渐发展成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由两地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和推动,通过两地共同制定的制度、法规来规范和引导的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CEPA的实施逐步消除两地经贸领域制度性障碍,作为内地与香港经济融合的重要平台,为香港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香港回归初期(1997年-2001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世界经济急剧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遇到较大的困难。两地贸易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香港制造业大量内迁后,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香港产品对内地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世界经济景气衰退,两地间贸易与内地贸易均出现低速增长。1997-2001年,两地贸易年均增长2.5%,同期,内地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1.9%;内地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内地企业经营能力提升及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使两地贸易在内地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01年,两地贸易总额、内地自香港进口及对港出口占内地贸易总数分别较1997年下降了4.6、1及6.4个百分点。但是,伴随上述变化,内地经香港转口贸易发展仍出现增长态势。1997-2001年,香港对内地转口占其转口总额的比重由58.1%提升至60.9%。同期,香港转口贸易在总出口中的比重由85.5%提升至89.6%。两地贸易的上述特点表明,尽管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内地贸易尤其是内地经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仍对香港经济贸易发展,对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保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近年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EPA的签署和持续深化实施,推动了香港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也从多方面拓展了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功能。
第一,内地入世后,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为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强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入世后,内地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开放、贸易环境持续改善,极大地拓展了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从2002-2006年,内地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9.8%,出口贸易年均增长31.3%。同期,内地与香港的贸易额年均增长24.5%,其中,内地经香港转口年均增长18.2%。两地转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使香港贸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香港贸易年均增长12.3%。2006年,香港整体出口(包括港产品出口及转口)24610亿港元,进口25998亿港元,整体出口及进口额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分别为1.67及1.77,由此可见,香港对外贸易发展对其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此外,从回归前后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香港转口贸易港地位的持续提升。1996年,香港转口贸易占总出口的比重为84.8%,2006年则升至94.5%。在香港转口贸易中,内地经香港转口占62.8%。显然,内地因素对香港贸易中介地位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也使香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80年香港在全球货物贸易额排名第21位,2005年则升至第11位。第二,两地货物贸易自由化,推动了香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及港产品出口的健康发展。CEPA是内地与香港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也是内地为了帮助香港迅速摆脱因外围因素造成的经济困难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按照“港澳优先”的原则,内地对香港扩大市场开放,积极支持香港经济发展。根据CEPA及其补充协议,从2004年1月1日起,内地分阶段逐步对香港原产地产品实行货物贸易自由化。到2006年1月1日,内地对所有原产于香港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截至2007年4月底,内地累计进口享受零关税待遇香港货物总值10.3亿美元。免征关税7.4亿元人民币。零关税的实施,降低了香港制造业成本,提升了港产品出口竞争力,促进了内地与香港制造业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了两地制造业相互配套的效率。对香港产业结构升级,港产品出口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2004年CEPA实施以来,港产品对内地出口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初步扭转了近年来港产品对内地出口持续下滑的局面。在内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积极扩大内需的背景下,零关税措施的影响还在于,积极促进香港吸收内地及国外资金,支持香港根据内地市场多层次消费的需求,建立起适宜在香港生存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为香港企业回流、内地企业赴港共同打造“香港制造”及“香港品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CEPA促进了香港离岸贸易快速发展,拓展了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功能。伴随各地生产、采购及销售活动的日趋国际化,香港离岸贸易迅速兴起,并成为转口贸易的延伸和重要补充。长期来,香港一直是为内地提供离岸贸易服务的重要中介。CEPA实施后,内地分阶段、逐步对香港服务领域扩大开放,香港服务业中的优势行业及企业优先进入内地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也满足了内地对优质离岸贸易服务的需求。在全球经济稳健发展,内地外贸发展强劲的带动下,香港离岸贸易呈现快速增长。根据香港统计,2004年,香港与离岸贸易有关的服务输出占当年服务输出总额的34.1%,较上年增长13.5%。2005年,香港离岸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从离岸贸易赚取的买卖毛利及服务佣金收入为1490亿港元,较上年增长12.7%。香港从商贸服务赚取的毛利,与离岸交易有关的商品服务赚取的佣金中,内地分别占28.9%及38.3%。在香港离岸贸易服务输出国家和地区中均居第一位。尽管离岸贸易不进入香港的对外贸易统计,但香港通过离岸贸易服务在全球发挥更为广泛的资源配置、生产协调、产品营销等中介作用表明,香港在为世界贸易第三大国“中国内地”提供离岸贸易服务的同时,其贸易服务枢纽功能也在向全球范围发展和延伸。
第四,两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推进,提高了两地经贸合作层次,支持着香港服务贸易增长。按照CEPA协议,内地在入世承诺的基础上在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对香港扩大开放。内地在法律、金融等27个领域对香港实施了152项开放措施,主要是放宽资质条件、经营地域和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积极推进通关便利化以及加强两地在商检、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合作。上述开放措施的实施,首先促进了两岸产业合作的升级。截至2006年年底,香港累计有25万家企业赴内地投资,资金总额达2699亿美元。大量港商到内地尤其是在珠三角投资经营,促成了两地制造业的优势互补和密切合作,为打造“世界生产基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受内地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落后的限制,港商及内地企业无法得到其经营所必需的高效、完善与全方位的配套服务,进而造成了经营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内地服务业扩大对香港开放,促进香港服务提供者踊跃进入内地市场,带动了两岸服务业合作发展。截至2006年年底,香港有关部门核发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申请1697份,涵盖包括法律服务、广告、运输及物流等多个领域。其中,对运输及物流服务业申请占总申请的近60%,显示了内地生产性服务对港商有较强的吸引力。香港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内地,为内地企业提供运输、保险、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提高了产业合作层次,满足了内地市场需求,也带动了香港服务贸易的发展。据香港统计,2004年香港服务输出4296亿港元,较上年增长18.5%,提升了14.2个百分点。其中,对内地服务输出1168亿港元,占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27.4%,居香港服务输出国家/地区的首位。内地所占比重较排第二位的美国高出6.8个百分点。2005年,香港服务贸易输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为12.5%。据世贸组织公布的数据,2005年,香港服务贸易总额及服务输出额在世界排名分别为第16位及第11位。在亚太地区排名第4位。显示香港在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担当了重要的商业及服务枢纽角色。
综上所述,香港回归十年来,两地已建立起日益密切的经贸合作格局。在CEPA的推动下,两地经贸合作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发展,支持了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和提升。香港货物贸易、离岸贸易和总体服务贸易的共同发展,表明香港全球营运能力的持续走强。近年来,香港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推动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香港已进入稳健发展的黄金时期。

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发展前景展望

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仍处于周期性发展阶段,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内地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在外部环境因素稳定,香港经济健康发展及CEPA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两地贸易及香港贸易将持续增长。“十一五”时期,内地经济仍将保持8%以上的稳健发展,对外贸易将保持20%左右的快速增长。内地经济贸易发展将为两地贸易创造出新的增长源泉和动力。内地积极扩大内需,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将进一步扩大进口,进而为香港港产品出口和转口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商机。尽管内地港口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和运输能力不断提高,会与香港的转口贸易产生一定的竞争。但是,香港法律制度完善、金融市场运作自由,具有经验丰富的国际贸易人才优势,转口配套服务先进且效率较高。这些综合优势均将使香港转口贸易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其次,香港离岸贸易及总体服务贸易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香港是一个外向型及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体,香港是国际货物贸易中心,也是国际服务贸易中心。“十一五”时期,内地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支持生产性服务和专业服务的发展。服务业是香港的强项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可凭借其高素质人才、高效快捷和完善的服务链在内地服务领域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国际产业分工日趋细化和专业化的条件下,内地作为“世界生产基地”与香港生产性服务的优势互补,会使香港服务业的国际营运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内地服务业落后于香港服务业,二者互补性较强,因此,香港提供高品质服务,发挥其在全球产业链的运作优势,会使香港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内地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为香港服务业开拓了新的增长点。中国-东盟等自由贸易区的运作,可以使香港充分利用CEPA及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综合优势。如区内贸易的扩大,将为香港的离岸贸易、运输及金融等服务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香港服务提供者赴内地投资可享受CEPA,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的种种优惠待遇,相对于其他外商则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自由贸易区内投资增加,尤其是在内地国际收支失衡,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香港可为内地投资者“走出去”提供更为广阔的服务平台。
总之,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国”的优势。同时,双方保持各自的经济制度和体制,通过CEPA消除两地经贸领域中的制度性障碍,体现了两制的特点。香港能充分享受和发挥多种优势,保持经济的长期繁荣和稳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CEPA的概述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