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投资机会 > 正文

我国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略谈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0-12 9:26:13 人气: 标签:
我国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略谈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魏瑛   田帅
 
摘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和趋势,现代服务业集群具有许多优点,可以使集群内的企业迅速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有效展开竞争与合作,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等。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介绍了我国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接着通过分析我国已经具备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一些我国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建设性策略。
关键词:服务业集群;  服务业
 
一、我国服务业集群发展概况
(一)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到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诸多优点,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从1978年至今,平均服务业增长率高达10%,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不仅在产值上比较低,而且结构也比较粗放。比如说2005年我国服务业产值仅占GDP的40.2%,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64%的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45%的水平。而且我国的服务业大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则相对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方面。
(二)吸纳就业能力在衰退
    由于服务业内部行业较多,因而能容纳各种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就业。以“九五”为例,在这期间,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年均为3.03%,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水平。在1995-2002年间,农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下降了2.2个百分点,工业和建筑业下降了1.6个百分点,服务业则上升了3.6个百分点。尽管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从创造就业能力来看,“九五”期间吸纳的就业人数,只相当于“八五”期间的54%。可见,传统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衰退。
(三)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而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明显落后
近年来,中国传统服务业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旅游、会展、动漫、创意等需求潜力较高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现代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提升了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但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并未改变,占服务业产值的23%-26%左右,现代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约为20%。对照美国的服务业,其金融保险、专业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处于主导地位,而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而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
(四)我国现代服务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各大中心城市
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而目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各大中心城市。我国各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与国外城市相比,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我国的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城市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虽然还是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但是,各个城市都在调整和优化内部产业结构,不断向金融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等新兴行业方面发展。
二、我国具备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条件
现代服务业集群就是现代服务企业及其关联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体。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当的经济结构、完善的外部环境、大量的专业人才、开放的全球市场作为促进因素。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建设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服务业、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内在诱因
每一个集群的形成,往往有其特有的文化历史渊源;运行良好的集群往往存在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这种社会文化环境氛围促使企业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容易进行,促进了集群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是经济向文化提升,文化向经济回落双向互动的过程。例如,长三角集群的文化是山地与平原在文化上的历史衔接和融合,基本以海派文化为文化基调,注重中西兼并。传统文化进一步强化了成员之间不断重复的互动和信任,维持并促进各方面的合作。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良好的传统美德,这些为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提供了内在诱因。
(二)经济结构演变是前提条件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型,服务业迅速发展,并逐步成长为主要产业。世界经济发展过程证明,当一个社会进入“服务经济社会”时,服务业将为发展新技术产业提供创业的基石,服务业的发展与第一、二产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机制,并可持续快速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服务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国家非常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如今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方向。现代服务业正在快速增长,我国正抓住发展时机,跟随世界潮流,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我国的完善经济结构的经济政策,是我国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完善的外部环境是重要依托
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 服务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与当地产业政策及其连续性有相关关系。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过程中, 政府有着一定的作用。我国在发展经济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制定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建立公平严肃的法律环境等方面。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建设、交通、通讯、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非政府的技术研究机构、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园区,均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政府都给予了优惠的投资政策,且法律环境更是适合产业发展。
(四)专业人才是核心因素
在服务业中,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而现代服务业的价值来源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开始强调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我国非常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为现代服务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一直为培养专业人才做最大的努力,如将服务业人才政策提高到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以国内外“猎头”为主转向建立更基本的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建立了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正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牢固地树立人力资本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
(五)全球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产业本身的特性使现代服务业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高度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从市场环境的角度来看, 集群所在地应有与主导产业和产品相关的要素供给较发达的专业市场。由于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现代服务业集群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支持和最前沿的专业信息来保持产业的领先地位。我国有着开放的市场环境,且科学技术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为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例如,长三角集群,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三、我国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平衡政府角色
政府作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宏观指导者和间接扶持者,对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政府应对服务业集群进行宏观指导,对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保证产业结构的优化。政府的主要角色是淡出对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管理,实现集群的完全市场化运营,避免直接介入和干预集群的活动,由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为服务业集群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提高整个集群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此外,政府还必须构建健康的国内市场环境,以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以自由而充分地发挥;政府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奠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如,建立技术基础设施,为技术创新奠定“平台”;建立国家创新基金,支持高风险和高技术产业的扩张等。
(二)培养高层次的复合人才,加强人才储备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度比较高的产业,其价值的根源在于知识。因此,我国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需要很多高素质、专门性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在解决难题问题、沟通和协调合作等到特殊训练的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必备的。政府需要做的是: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大力获取国际智力支持,特别是海外华人专家和留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吸引他们回国,为国服务;对一些知识人员,除了要加强职业培训,政府还应加强培养适应工作环境、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以及革新、创新、思想、沟通方面的能力。
(三)大力吸引外资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
外资的注入除了能够带来显著的资金效应外,更主要的是其能够带来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等。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引导社会和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力引进国际上著名的跨国现代服务业企业;支持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原则下,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
(四)改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基础设施
健全的基础设施,周到的商务服务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促进发展服务业集群的重要保证。政府应该启动建设一批重大基础性服务项目,特别是为服务业集群发展提供载体的基础设施项目,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集群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档次,提高承载项目的能力,并努力营造健康的商务环境,提高商务人员尤其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优化商务服务,此外,还应该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加强环境保护,建立配套的生活设施,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等。
 
 
参考文献:
[1]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郑吉昌 夏晴:服务业发展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J].财贸经济,2005.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