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安全视角 > 正文

论全球经济语境下以人为本理念对税收文化建构的审美映照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0-17 9:24:52 人气: 标签:
论全球经济语境下“以人为本”理念对税收文化建构的审美映照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张鹏飞
   安徽省蒙城县国税局        鹿少杰
 
摘要:社会主义优秀税收文化的构建是我国各级国税机关适应当前税收形势发展新需要、努力营造创业干事优良税收工作环境的尝试性的热门话题。可以说,现代税收文化的创设须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以整合,倡导“依法治税”和“以德治税”的有机融通,以保护纳税人权益,并处理好纳税人、征税人和用税人之间的关联,从而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下拓展能真正推动生产力演绎的先进税收文化体系。
关键词:全球经济语境;以人为本;税收文化;审美映照
【基金项目】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阶段性成果(04BZX057)
 
 
社会主义优秀税收文化的构建是我国各级国税机关适应当前税收新形势发展需要、努力营造创业干事优良税收工作环境的尝试,也是国税部门目前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中努力去实践的一个热门话题。而税收是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参与GDP分配且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有机关联的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范畴。税收不仅需要有完善的税收法律制度,而且需要良好的税收环境,并须建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厚重人文底蕴的税收文化。由此,税收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体认着人本管理的最高境界,它崇尚精神文化的力量且祈望营造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可以说,现代税收文化的创设须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以整合,倡导“依法治税”和“以德治税”的有机融通,以保护纳税人权益,并处理好纳税人、征税人和用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下拓展能真正推动生产力演绎的先进税收文化。
一、社会主义税收文化的人文底蕴
中国传统税收文化是公众心目中有关“税”概念的最原始的审美色调。史料记载从夏代“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的这种氏族公社内部从无偿提供劳役奉献的公益事业作为税的雏形伊始,以及公元前 594年《初税亩》的出现,乃至1950 年新中国《全国税政实施要则》的颁布前为止。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皆把税收当作暴权苛政的内容,更多表现的是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掠夺以及揭露抨击苛敛重赋的愤怒怨恨之词,诸如《伐檀》、《硕鼠》等诗。孔子当鲁国税务官时就曾坚持用标准化的“斛”作为一种量器来征收粮税;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国人从“厚赋税以实鹿合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中感悟到奴隶主对人民的凶狠和野蛮。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更是把收税人刻画成骚扰村民、鸡飞狗跳、狼奔豕突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悍吏恶霸。国民党时期的税收成了“民国万税”、“屠宰民众”的代名词。凡此种种,皆无可避免地在华夏国人的心目上笼罩了可怕的税收文化的历史阴影,也形成了老百姓对税收反感甚至恐惧的审美心理范式。由此可见 ,税收与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共同的历史渊源。也就是说,税收作为一种事物的产生都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渊源,税收体现着社会历史文化的人文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化概念的表述为:“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具体解析是:“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可以说,文化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面联系主要表现在:人既创造着文化,同时又被文化所塑造。而“人是文化的存在”业已为国人所体认。可见,税收文化是特指在税收管理和税收实践中逐步创造、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观念形态、文化形式和价值体系的总和。诸如税收相关的历史记载、典章制度、政策法令、治税思想、言论著述、行为规范、纳税意识、文学艺术等。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收文化的创建可谓是新世纪做好税收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可以说,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要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和财富的分配活动,也是国家的一项主要职能。它是一个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范畴,其历史轨迹映印着国家权力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履迹。因此,由不同的历史土壤滋生和催长的税收实际上承载和厚淀着极其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逐渐衍生为特定的税收精神,形成特定的社会心理和税收环境,而这种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围绕税收而形成的并影响国家税收的全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总和就是“税收文化”。
古语云:“国以税为本,民以食为天”。像儒家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把个人、家庭、国家、世界紧密联接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从经济层面加以阐释,税收则可以视为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紧紧相连的经济纽带。国人所得不只用于养活、发展自身,也以纳税的方式用于发展社会、建设国家,最终又反过来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了富足而又文明的公共环境。税收便这样将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有机关联,并构成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利益共同体。而这条由税收建立起来的经济纽带又成为儒家哲学的精神纽带的行为实践,从而构成精神纽带的经济基础。
中国税收文化主要研究税收与人的关系,这里的人就包括纳税人、征税人和用税人。因此,人的逻辑理念、常规意识或潜意识、文化素质等就不仅关系到纳税人是否有自觉的纳税意愿和纳税行为,而且代表国家利益或部门利益的征税人和用税人也有一个正确制定和执行税收制度及如何使用税款的问题。所以提升人文质量、丰富人格内涵将成为税收文化的内在需求。德国汉堡大学比格·纳端认为:“一国特定的税收文化是与国家税收制度和税收执法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总和,它历史性地扎根于该国的文化,因为相互影响而产生依赖与联系”。由此,现代税收文化可界定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下,确立人在税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切实保障纳税人应享有的知情、隐私、监督、检举等权利,使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在税收行为活动中逐步沉淀并形成先进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条件、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然“泱泱大中华,文化绵万年”。随着历史的脚步,斗转星移,文化多元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可以说,社会主义税收文化建设的最佳状态是“人人皆主角”。惟有如此,才谈得上讲速度、求效益、保安全。常言道:“工作在税务,奉献给人民”,这的确是对“税务精神”的点睛之笔。税务精神由价值理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奋斗目标浇铸而成,它凝聚着税官的“国家为重、爱岗敬业;严格执法、优质服务;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高尚情操,也是新时期税收文化的浓缩、升华与展示。税务精神之锦旗,是税收文化的灵魂,也是税收文化构建的亮丽景观。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税收“征、纳、用”和谐的审美文化蕴含。
二、社会主义税收文化的人本体征
中国古代汉语的“税”字由“禾”与“兑”两字组成。“禾”指谷物,泛指农产品;“兑”字有送达之意,即国民须向国家缴纳一部分农产品。尽管后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税的含义有了演绎,但是中国税收在一个广阔的农业背景下厚积起来的传统文化哲学的“人本”底蕴已永久地深藏其间。可见,税收集中地反映着社会丰富而深远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内涵。像国人常提到“纳税意识”中的“意识”就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写照。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曾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而这种意义上的文化由语言、思想、价值、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构成,就可以被视为一套基本上不可言传的规则系统。随时代人文的变迁,世人对税收的感悟和认同,无不带有自身的以及社会群体的审美烙印。而这些意识以及其外化的结果,最终都构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 税收文化”。可以说,税收文化是文化在税收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它往往易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纵观我国任何历史时期的税收也不可避免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税收的征纳行为中就隐含着传统文化的审美基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收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彻底解决税收事业发展的原动力问题。主要通过建立行业精神培育机制、健全竞争激励管理机制、创新学习教育培训机制和完善监督约束工作机制,以促进国税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并不断推动先进税收文化的审美构建。税收可以说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强制地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它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特定的分配关系。税收作为国家的一种法律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并与国家性质、社会形态、历史变革密切相关。而税收优秀文化的创建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传统哲学理念。俗话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强调理性,制度面前没有温情。但艺术却渗透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尊重人、关爱人也是现代一切成功管理的要义。税收实践已经证明:税收若片面强调管理而忽视人的主体地位,那一个个的制度、规程以及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将使每个人仿佛都成了被管理和追究的对象,其结果是在被动尽职尽责中,丢掉了团结协作和积极主动性。可见,创建优秀税收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须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知,充分调动每个税干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营造制度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使每个税干都成为税收现代化建设的自觉参与者、积极实践者。同时,创建优秀税收文化也必须重视发挥纳税人的作用。要在税法的天平上,实现征纳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互动、扩大民主、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集中民智,让广大纳税人积极参与到创建中来,从而营造“依法治税”的社会温馨大环境。
社会主义税收文化作为文化与税收结合的产物,它反映的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导向和基础,而又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定文化体系。它的出现标志着税收从物质到精神的质的飞跃。可见,我国税收文化是以当今的文化发展总和为基础,是一种观念形态、国家意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它蕴含在社会文化之中,其发展状态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税收文化是征纳双方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和,它包括征纳双方的最高目标或宗旨、共同的价值观念、作风习惯、行为规范、法律法规、文化生活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双方的形象等内容。其特性更注重体现国家意志,更重视税收的强制性,并带有相对的非等性。由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收文化包括税收物质文化、税收法制文化、税收行为文化、税收精神文化、税收传媒文化等。具体言之,税收文化是有形的、外在的一种硬件基础,它集中体现了税收部门在社会上的外在形象,同时它的建设规模和不断完善将为税收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健全税收机关内部的各种规章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其强制和非强制的力量约束每个成员,可促进税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并易于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熟”的税收执法队伍,以营造一个依法纳税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文明环境,从道德、情操、声誉等非法制方面加大依法纳税的驱动力,从而逐步建构国人懂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温馨税收园囿。
社会主义税收文化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且用之于民”的性质。它使得税收文化富有独具特色的导向、约束、凝聚、融合、激励、辐射等功用。即税收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定势,并把税收征管工作引导到国家所界定的目标上来,使国家的意志得以体现,从而对纳税人的行为予以规范和履行应尽的纳税义务。“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等号召都对征纳双方的行为发挥着有力的引导效能。同时,税收文化以大量的微妙的方式来沟通征纳双方的思想、意识,使征纳双方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产生对国家税收的性质、作用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 ,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性的整体效应。可以说,社会主义先进税收文化将引导广大公民自觉养成“依法纳税光荣,偷逃抗税可耻”的良好社会心态,并通过构建税收文化,运用社会心理学深入研究国人在税收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提高对税收征纳主体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同时,先进的税收文化有助于培养广大税务干部“爱税爱岗、敬业奉献”的团队精神,也将有利于税务内部建立“公平、科学、有效”的管理竞争激励机制,以营造出一种催人创新奋进的竞争气氛。一般来说,纳税是衡量社会贡献的重要标尺,纳税人更要理解税务部门的执法工作,理解税收的概念和含义。税收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国家税收也就没有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纳税人应该把依法及时足额缴税作为自己的责任。纳税作为一个过程同时也培育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品德。纳税使金钱和物质转化为一种人文陶冶和文化享受,从而让广大纳税人认识到税收文化拓展“人本精神”传播的审美功用。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税收文化现状的合理剖析,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税收文化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可见,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税收文化的理念必当是塑造先进税收文化的基本思路,也有利于营建“科学征税、诚信纳税、正确用税”的社会主义税收文化的审美佳境。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3]、柯武刚.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威廉·哈威兰.当代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翁礼华.纵横捭阖:中国财税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刘剑文.财税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