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投资机会 > 正文

中国廉价牌还能打多久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0-10 10:51:05 人气: 标签:
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启示似乎不应忘记——以劳动力密集产业为主的出口结构遇到了激烈的外部竞争,出口的困难无法继续支撑汇率的稳定,于是在金融市场开放进程不当的诱发下形成了危机,给整个经济运行带来了灾难。这场危机给中国发出了历史性的警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市场容量并非无限大,这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已日趋激烈。
在此探讨一下中国的“廉价牌”能打多久,绝非杞人忧天。

中国劳动力有多廉价

中国劳动力的数量在国际比较中占绝对优势。中国有劳动力7亿4千万,每年新增劳动力1千万,而整个欧盟才有劳动力4亿3千万,中国农村就业人口高达50%,据有关方面的测算,要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48年时间。
更重要的是,很多投资者都坚信,庞大的人口将保证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相当长的时期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这一假设的理论说明已经由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他发表于1954年的经典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得到完成。他的基本论点可以概括如下: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由于在农村存在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只要城市非农产业的工资足以维持生计,就可以吸引农民到城市就业;因为劳动力供给几乎是无限的,城市的工资水平可以在相当长的阶段内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保守地估计,中国的农村地区还有约1.5亿剩余劳动力。根据刘易斯的理论,城市里的工资将在很长的时间保持在大约仅能维持工人最低生活的水平,直到所有的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
如果我们询问外国制造商为什么到中国来投资,最主要的两个理由通常是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这两个特征显然都与中国庞大的人口有关。
人口数量与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关系则似乎更为清楚。2002年,中国大陆的人均GDP是992美元,远低于台湾的12548美元或香港的24059美元。与劳动力成本更直接相关的是制造业部门生产工人的小时成本,如果将美国的水平设定为100,中国大陆只有3.3,不仅远低于韩国(41)和台湾(30),即使与亚洲其他一些拥有廉价劳动力的竞争者如马来西亚(12.3)、菲律宾(5.6)和泰国相比(8.7),也仍然有相当大的优势。
对今日中国而言,无限供应的劳动力可以长时期地抑制工资成本的上升,从而支持“价廉物美”制成品的大量生产和供给。全世界都会发现,中国制造的制成品具有相对的低价格。在中低档工业制成品的低成本竞争中,中国的产品所向无敌。
而中国加入世界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真正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日益成为全球共享性资源,也就是说那些庞大的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本土生产、当地销售,共享着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等优势。
这为许多在华投资企业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柯尼卡公司把复印机和数码相机用的镜头生产转移到中国,不仅将生产成本降低了10%到20%,而且还扩大了在中国市场销售份额。在2002年度的财务决算中,由于“中国事业”的作用,公司经营利润取得了历史最高水平。

低价出口能维持多久

根据要素禀赋的发展战略原理,像中国这样的劳动力富裕的国家自然应当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当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普遍起步,并且同样按照这一原理制定发展战略时,世界市场的有限容量便对这一战略提出了疑问。虽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少数新兴经济体成功的推行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战略,但是,当100多个发展中国家都来实施这一战略的时候,曾经的成功模式如今就可能成为了“集体谬误”。
在中国的出口产品中,70%以上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4%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但劳动力资源优势并不意味着竞争优势。
从国民福利角度看,在自由贸易分工和发展中,如果中国偏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扩张,可能出现贸易条件恶化,使消费者福利增加不足以抵消生产者福利的减少,导致国家福利的减少,出现贫困化增长。
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威廉逊的观点,发生贫困增长的情形是出现价格贸易条件恶化造成的损失,会超出增加所带来的收益,最终使该国的景况不如从前。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生产和出口越多,景况越差。约翰·威廉逊指出:发展中国家要谨慎地对待出口导向战略。原因之一,出口扩张战略的可行性取决于世界经济的状态;原因之二,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只存在少数其国家力图这样做而不是每一个其他国家都这样做的情况下,才是一种比较有吸引力的选择,当发展中国家都为贸易利益而竞争时,就会出现初级产品出口情况下所存在的同样问题。
而经济学家彼得·林德在其著名教科书《国际经济学》中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满足下面3个关键条件,则该国贸易条件恶化所导致的国家福利的下降,将足以抵消从增加供给中所得的收益。这3个条件是:国民经济的增长必须是偏向于出口;国外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必须是无价格弹性的,以致出口供给的扩张将导致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国家必须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作为一个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低价产品出口的贸易大国,有可能出现贫困化增大。因为中国的情况与上述三个条件基本吻合。
首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进出口一直持续增长。对外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利用外资迅速建立起一些新的加工工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工业并大量出口。这既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又赢得了大量外汇,为进口和工业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其次,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而供给的价格弹性大,比如纺织品,东亚、南亚、拉美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中国轻纺产品的强大竞争对手,在他们产品替代压力下,中国出口的急剧扩张必将导致出口价格的下降,即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据《财富》杂志2003年1期的资料显示,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产品,和日本处于完全直接竞争状态的产品只有16%,而和马来西亚达到50%,和印度尼西亚达到80%,和菲律宾则处于100%的完全竞争状态。
最后,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进出口一直持续增长,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导致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升高。进出口依存度即一个国家对外贸易额占其GDP的比重,取决于该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国际经验中国目前正常的贸易依存度应该为2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进出口贸易依存度1995年就超过40%,2000年高达42.95%,2001年达到44%。比美、日高出一倍多还不止。
这就是说,发挥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拓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使在国际市场得以实现的情况下,综合而言也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尽快形成竞争力

因此,在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这样的现象: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在统计意义上的提高,可能并不同时表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样程度的提高。以显示性指标(主要是“MADE IN CHINA”产品的产量及其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来反映,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往往先行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考虑到企业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国际比较意义上的概念,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必须致力于提高技术,加强管理,拿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先进产品和营销方式,否则是很难站得住脚的,成长壮大,雄踞世界一流更不可能。
尽管中国的许多工业制成品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力,但是,在差异化竞争中,中国的劣势将长期存在。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石化、电力、煤炭、交通设备、机械、医药等重要行业,特别是在装备工业方面,由于其差异化竞争(质量、技术、可靠性等)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成本——价格竞争,所以,所面临的竞争关系必然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即中国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在跨国公司强大优势的压力下,正在经历一条艰难的发展道路。
总之,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竞争力问题将比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都更为突出。对迄今为止的人类工业化过程中进行分析,根据全球生产要素流动的特点,中国的全球规划型发展战略应充分做到以下五点:一、从建立竞争优势出发而不是从利用比较优势出发;二、从全球要素出发而不是从本国禀赋出发;三、从建立要素优势出发而不是从建立产品优势出发;四、注重引进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中心和各类总部,而不是只有制造部门;五、在制造建设中注重对全球市场体系的适应性而不只是对国内市场。
即使光分析中国劳动力的真实成本,也可发现,随着劳动和福利法规的完善和实施,劳动力成本的刚性上升也会使低成本出口战略难以为继。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翟凡博士的分析,如果一位雇主为雇员支付所有的普通福利费用,将包括:养老金(工资单的20%),医疗保险(6%),失业保险(2%),工伤保险(1%),产后津贴(0.8%)以及住房津贴(5%-10%)。这些福利支出总计大约占到工资总额的40%。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力的总体成本也会同幅度增加,因为对现有的城市雇员来说,公司已经以各种形式为他们交纳了福利费用。但对民工来说,这40%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将是未来支持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新劳动力来源。
如果把目前中国工人的小时劳动力成本加上这个40%,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平均工资率已经非常接近菲律宾的水平,广东的工资水平将接近于泰国的水平,而上海的工资水平接近于马来西亚。
可见,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能快于一些投资者的预期;这意味着中国要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必须全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我们从过去10年上海、深圳等地的变迁中看到,他们都从原先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基地成功转型为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