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践行科学发展 > 正文

中投公司的烦恼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9-10 9:27:23 人气: 标签:

  出师黑石基金失利后,中投公司陷入了舆论漩涡中 .   China Investment Corp. has been questioned widely after it met its waterloo in taking over BlackStone Group.

   2007 11 29 日,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由工商银行、汇丰银行和欧洲货币杂志共同主办的中国论坛上坦言,他每天一睁开眼就想到当天要赚 3 亿元才能付清特别国债的利息。中投公司潜入投资市场,第一个“猛子”就呛了水。 11 12 日,黑石股价再次跳水,由每股 24.28 美元下跌至 22.26 美元。中投公司 30 亿美元首次投资黑石,就亏损约 7.44 亿美元,引来国内外嘘声一片,使得中投公司平添诸多烦恼,剪不断,理还乱。

    作为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初始注册资本为 2000 亿美元,并不是由央行直接注入,而是通过一个间接的方式完成,财政部在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发行 1.55 万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然后通过中介机构将发行债券的收入与等额价值的外汇储备互相置换,最后将外汇资产作为资本金注入中投公司。

    中投公司面临两个方面的增值压力:从融资成本来看,目前 10 年期和 15 年期特别国债利率分别在 4.30% 4.5% 左右;从目前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每年升值幅度在 5% 左右,这部分汇兑损益将构成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成本。加上公司自身运营管理成本,中投公司综合成本率已接近 10% 。”

    正是由于中投公司的资金由财政发债募集,从一开始就面临着高额的资金成本压力,大家都在用放大镜或显微镜看着中投公司。盈利压力如影随形,中投公司急于想制造“政绩”,给全国人民一个振奋,在公司还筹备期间,赶在当今国际上最牛的基金之一——美国黑石集团上市前夕,以每股 29.605 美元的价格收购黑石集团 30 亿美元的股份,迫不及待地想利用“打新股”捞一把,以壮声威。

    没想到出师不利,人算不如天算,黑石上市后表现不佳,为美国次贷危机所累,几个交易日,身价暴跌,中投公司成立仅仅两个月时间,就亏掉 50 亿人民币,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中投公司的投资选向实在让人担忧。国家组建中投公司的初衷是切断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与流动性过剩之间的链条,继而通过减少社会资金供给总量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和资产价格,减少国内资金供给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

        进退维谷

   中投公司的首笔投资对象美国黑石集团,在获得融资资金之后迅速选择了参股中国蓝星总公司。蓝星公司成为黑石集团在中国投资的第一个项目,这意味着,中国外储海外投资又喜剧性地回流到了国内,这就相当于部分投资出去的外汇资金又间接流回境内,这让中投公司十分尴尬。

   中投公司的另一财路是染指境内企业。中投为了在短时间内制造政绩,急于寻找国内优质项目,由此将形成外汇资金“二次结汇”的浪潮,让央行不得不依旧被动地增加相应基础货币的投放。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外汇资金通过中投公司账面流转,甚至可能引发外汇资金的倍增结汇,反而会放大流动性过剩的风险和压力。

   未来中投公司将面临投资方向与设立本意的冲突,处于两难的状态,进退维谷。

   从国际市场现状看,成熟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要远低于新兴市场,同样是 2005 年和 2006 年,美国投资国际市场的基金平均回报率分别为 11.5% 20.2% 。其中,投资亚洲新兴市场的基金平均回报率更分别达到 19.9% 36.9%

   而理柏公司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其在考察美国共同基金 2006 年的业绩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中国股市的回报率最高,达到 61.51%

   如果巨大的成本开支变成现实的盈利压力,那么选择回流中国本土不失为中投公司的上佳选择,但是这样的选择将背离设立中投公司的初衷。

      遑论一时成败

     中投对黑石的股权投资,其帐面亏损已达到 7.51 亿美元,为其总投资额的四分之一。一时间,国内舆论哗然,中投公司已经陷入市场对其投资黑石巨亏的悲观怀疑之中。然而相比公众的激烈态度,业内人士对此的反应大多持包容立场,态度较为温和。

    道富环球中国总监李婷评述,中投对黑石的投资属于战略投资,应从长远来判断,短期涨跌并不是最主要的业绩衡量标准。

    中国社保基金在投资国内上市公司时,也曾被批评说买亏了。但两年后再看,实际上中国社保基金是在市场低位买进的,现在的回报率都很不错。中国皇后资本(香港)创始人粟耀莹则认为,黑石亏损固然说明管理投资风险的重要性,但投资经验皆缘于投资实务,赚钱赔钱都是经验。不应对中投过分苛求。

    高盛亚洲总经理胡祖六表示,投资黑石,至今的结果不是那么如人意,致使中投有些缩手缩脚。去投资到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感觉上似乎风险会小一些——但这样的想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投发挥应有的作用。

    投资金融机构不是一笔投资论英雄,而是看在一个时期之内的投资组合是整体盈利还是亏损的,是否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如果这个组合是亏损的才算是投资失败。

    而主权基金是资本新贵、金融新宠,是全新的演员、全新的剧本,以其庞大的规模登上世界资本舞台,势必对市场走势带来影响。它是一种战略型资本,它的崛起对资金组成、市场运作、投资模式都会带来结构性的转变。短期市场搅风搅雨的波动、股价时跌时涨的起落,对其并不重要。

业内人士认为,对锁定期长达 4 年的股权投资,用短期账面价值变动来进行评价,是不合理的。

在未来 3-4 年内,黑石股权完全可能大幅上涨,到时候国内舆论对于中投公司这笔投资的评论难免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要对这笔投资的成败进行盖棺论定,必须等到中投公司未来变现股份时。

放眼长远

中投公司在第一笔备受争议的投资完成半年之后,再次下单,此次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美国转移到香港,购入价值 1 亿美元的中国中铁 H 股新股。遗憾的是,中投的新选择仍难获得专业人士的认同。中投用中国的外汇储备去购买 H 股新股,等于重新把中国的钱投回国内,显然背离了境外上市的原意。如果中投只是去买 H 股、红筹股之类,没有真正走出去,战略意义不大。

但媒体也有赞赏的评价:中投公司认购中铁 H 股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铁股份是我们自己的内地企业,对于这样的企业,我们知根知底,不像黑石集团那样,深不可测,掉进去就是万丈深渊,所以投资中铁股份的风险将要远远小于对黑石集团的投资。而且,中投公司认购中铁 H 股,这也是对内地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股的大力支持,此举显然有利于中铁 H 股的顺利发行。不仅如此,中投公司对中铁 H 股的投资,这可以视为是中投公司进入香港市场的第一步,由于有了这第一步,那么中投公司投资香港股市的大门也将会随之打开,这对于增加香港市场的吸引力,也很有裨益。

中投公司匆匆忙忙地投向中铁,是急于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取信于民,以减轻政治上的压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其实是投资的大忌。“打新股”在国外一般也是比较容易获得发行后 30% 的溢价收益的,作为短期内改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手段的一部分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心态左右其主要投资策略则会误导未来的投资管理。

业内人士提醒中投,眼下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赢利,不是怎样投资,而是要进行前期的市场分析,对投资品种的分析和对价格走势的判断,有了这个基础再来买进,继而再进行风险控制的措施来规避风险。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科学,不是想投资什么就投资什么那么简单。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投应当静下心来思考。在理念上,中投应该有一个概念——市场是有周期的,不能跟着市场走太多;其次,应该以“分散风险,资产增值”为主要目;还应具有全球化组合投资的观念。

    在实际操作中,既然以追求收益为目标,就不能去追求影响力。要尽可能低调行事。几千亿资产目标太大,容易动辄得咎。可以首先将一部分资金外包管理。新加坡 GIC 是这样来做的,香港整个 MPF (强制性公积金)也是外包管理。然后可以选择全球性的大公司进行股权投资。

    中投公司要想在国际金融市场成功运作,必须坚持商业性、专业性、独立性,必须加强透明度,打消被投资国的政治疑虑和阻挠。

    中投公司还应注意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当外资在投资中国的经济成长时,中国应该学会向前看——投资其他国家的成长,比如投资俄罗斯资源类公司的 IPO 、印度的基建等。中国看非洲已看得非常清楚,现在就是如何切入的问题。

    而中投公司目前最大的瓶颈是人才,是那些熟悉国际市场、有国际投资经验的人。他们应当是国际收购兼并或者股票期货方面的专家。中投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全球招募人才,但在中国市场寻找有国际市场操作经验的人很难,通过国际猎头公司可望寻觅到意中人。

   关于中投公司未来的运营,胡祖六强调:“对黑石的投资是个特例,可视为中投公司的亮相之作。现在中投不能先忙于具体的投资,而应着力于制度建设。当前中投机构最迫切需要的是内部机制、投资政策、团队和 IT 系统的建立。其中,团队最为核心,但非常不容易。只要打牢了基础,相信中投公司一定能成为国际上最专业、最优秀的投资机构之一。”

   中投公司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少一点烦恼,多一点理智,中投公司前程无量。 FIC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