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外煤炭 > 正文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超越之道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0-17 9:26:08 人气: 标签: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超越之道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施玮
 
近年来,随着中国庞大经济的崛起,以及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中国与全球的信息交流出现了逐渐趋向平衡的条件,中国在传播国际化的道路上正在加快自己的步伐。媒体制度的改革在渐进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资讯产业化、市场化的目标,并已取得了可喜的社会交集。这一改革首先从财经制度的层面开始,进而带动了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编采运用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媒体制度创新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中国媒体制度的改革虽然还是有限的,却是不可逆转的。国内人民改革意识的高涨,国际众多强大媒体的竞争影响,是促使中国媒体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推动力。如何在传播国际化的浪潮中乘风而上,从各方面增强媒体自身的竞争能力;如何从全球一体化中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是每个传媒工作者都需考虑的问题。传媒市场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而最基础的则是传播理念和观念的转变。生态系统都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媒介生态亦是如此,其外部环境一般由一定时代的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社会心理、文化环境等构成。而其中的文化环境又是最具有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因素。这里着重对媒介生态的文化环境进行考察。
 
中西文化差异若用现代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来概括,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在西方,"天赋人权"、"言论自由"等观念由来已久,追求自由、崇尚冒险、信奉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西方文化的内核之一是主张、突出个性和主体性,维护个性的自由和权利,保持个人对社会与国家的或多或少的独立地位。西方的新闻自由理念诞生于欧洲中世纪时代,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和启蒙思想家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而提出。它既适应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政治需要,也满足资产阶级所推行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中国,“定于一尊”,追求绝对的“大一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崇尚的信条,他们以神圣化的儒家经典,以封建权威和政治权力对普罗大众实行文化蒙昧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表现在新闻传播上,即扼杀言论自由,强求“舆论一律”,实行新闻统制。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即"天人合一",主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人只有在"和谐"中才能保存自我并在"中庸"中求得发展的社会伦理原则已深入人心。而且,"官方文书系统"式的宣传教化作用,一直是我国各种媒体的首要功能。
 
例如奥运期间在报道各自奥运会第一块金牌时,我国媒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注重群体力量对个体成功的烘托、推动之力,忽视个人成功中的主观因素。而西方媒体刻画的是金牌获得者自身的活动和发展,落脚点是个人的不断成长和把握机遇,其荣誉以个人的努力为基础。在西方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中更能看到这种文化心理的折射。西方传媒的报道注重仔细描摹事实,字里行间充满了恐惧、绝望和怜悯。西方灾难新闻注重表现灾难到来的惨剧、遇难家属的痛苦、悲剧发生的处境和进行斗争的勇气,使受众正视现实社会的负面,自觉接受灾难的挑战,在奋斗与超越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中国的文化传统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伦理道德体系。这种道德精神所带来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和谐”,就是把两个对立、具有很大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事物融合或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和合”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追求团圆、完满、平和。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具有强烈冲突性、刺激性和不确定性的灾难自然会被视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不稳定因素”;灾难新闻报道也不符合中国主流媒体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团结稳定鼓劲”的正面宣传方针,这也是与中国受众的传统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联系的。而在政治文化心理方面,中国长期奉行“家国同构”的政治规范,这种文化传统“使传媒习惯于用同一的视角关注同一重大问题,对国之重要便是对家之重要,政治意义之重大便是新闻价值之重大”。因此面对同样性质的灾难事件,中国媒体的报道极少出现灾难现场的描摹以及对灾难本身的注视,极少突出毁灭感、死亡感和绝望感,而代之以人民群众与灾难斗争的乐观精神以及抗灾救灾的英雄气概,并以此来凝聚公众注意力,团结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
 
中西方对新闻事件报道方式的差异,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映射。中西方新闻选取的不同,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学者把西方重视负面报道、灾难性新闻归于文化的原因。认为这是一种“天人分裂”的反映,西方的‘天’——上帝,与人是分立的。他们追求对个体生命的沉酣、放纵,突出个人的存在,富于非理性、情感意味,追求狂热、神秘、刺激。而我们的民族善感乐生,崇尚圆满,习惯于以超然的、了悟一切的、历史的态度看待痛苦,信奉痛苦终将过去,只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所强调的“以正面宣传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对民族传统心理的一种暗合。这种积极的舆论导向,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鼓舞群众斗志,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媒介生态如自然生态一样是一个开放运动的、流变不居的系统,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使自身能进一步适合社会的发展。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传媒的相互渗透,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媒介生态保护,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的侵入,保护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防止媒介资源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魄进入全球媒介大环境之中,根据大陆语境的实际情况汲取富于时代精神、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具有生命力的媒介因素,融各家之所长,为中国的媒介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这即是我国新闻报道的超越之道。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