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煤炭运输 > 正文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9-14 10:04:12 人气: 标签: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谭丽明
 
摘要: 从中小企业融资实质出发,描述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昆明的原因,阐述了构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内容。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企业
 
在我国,随着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稳定的融资渠道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融资困难。
1.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融资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源配置过程,指通过对各种要素投入进行的有机组合,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宏观浪费和资金利润率的最大化。由于个别收益率与平均收益率之间存在差别,资金的优化配置过程,就是通过资金投入方向上的不断变化,引导资金流向个别收益率较高的行业或企业,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中小企业融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以资金供求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过程:即企业能否取得资金,以何种形式、何种渠道取得资金。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2.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内部积累(留存盈利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外源融资是企业吸收其他投资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它对企业资本的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2.1内源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总体状况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①.企业分配中留利太少,自身积累意识差;②折旧率过低,无法满足企业设备技术更新的需要。
2.2外源融资现状
外源融资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我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集中于银行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形势下,中小企业进入间接融资市场困难重重;而直接融资是资金短缺部门在资本市场上出售自身的有价证券(企业债券、股票),以获得所需资金的融资行为。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尚未向中小企业融资做出安排,大量的中小企业被拒于我国的证券市场门外。
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不仅要受到由于经济运行所带来的不利的融资环境,而且还会遇到一些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所带来的一些制约因素和一些缺乏基本金融原则的融资规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我国表现得较为复杂。
3.1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融资障碍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制度,政府、企业、个人相互之间存在着信用缺乏。银企信用缺失的问题同样威胁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有部分企业种种违背市场行为,如以破产名义或借破产之际,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经济交易规则等等,也极大地挫伤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国有银行己经开始商业化改革的今天,中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融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自身信用缺乏的必然结果,因为实行商业化改革后的银行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信用较差的民营中小型企业自然无法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
3.2国有银行改革滞后
我国的国有银行制度是在我国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立起来的,当时,国有银行是我国政府执行财政拨款的出纳,并没有独立的自主经营权,这种“强财政、弱金融”的局面确保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有产出的稳步增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国有银行也开始改革,但改革的步伐仍不够。
3.3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状况不理想
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和防范风险,逐渐收缩了在广大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分支机构,留下了一些金融服务空白,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又多数集中在中小城市的乡镇,这样,就非常需要中小金融机构来弥补这一金融服务空白,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共有四五万多家,发展状况很不均衡,在存贷款市场份额、资产增长速度、社会信誉、财务状况等方面都出现下滑势头,突出的是金融风险问题,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高,有些城乡信用社资不抵债,财务亏损严重和违规犯罪较多。这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困难。
3.4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抵押难
在民营中小型企业向外借款时,债权人(银行)难以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使中小企业与债权人之间便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债权人在事前不能使用提高资金价格的办法来减少可能存在的不良贷款,在债权人向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在贷款合约上往往附有限制性的资金使用条款。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交易的大大减少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时显得格外谨慎。
3.5直接融资制度和体制不健全
自从1981年我国提出培育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市场融资体系以来,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对解决我国企业资金短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储蓄——投资转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起了较大作用。但与我国的间接融资规模相比,直接融资规模显得过小,二者之间比例的不协调已经对我国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而,培育我国完善的直接融资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国外健全的直接融资体系相比,我国的直接融资制度和体制的不健全更是使中小企业缺乏直接融资渠道。
4.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新型融资体系
目前,融资难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突出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多个经济主体之间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关系,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方式市场化、手段规范化和结构合理化,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新型融资体系。
4.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
高素质的中小企业是赢取竞争的内因,也是获取金融支持的前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政策歧视、缺乏担保、抵押等,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企业自身,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不高,效益较差,一方面使中小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缺乏外源融资的基础。因此,中小企业应该从多方面出发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增强企业的实力。
4.2继续加强金融机构的支持
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市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间接融资市场主体的事实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尚处于进一步规范和调整时期,在短期内,对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不会有太大的支持,因此,加大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继续强化金融机构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支持对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新型融资体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3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社会信用的缺失,因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新型融资体系的重要条件,有利于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体措施应该包括完善我国信用法律的建设;构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健全各类我国信用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规范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完整的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
4.4开拓中小企业的多种融资渠道
开拓多种融资渠道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过度依赖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这种单一的间接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自有资本不多,经营风险较大的环境里,不仅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而且难以避免企业的道德风险,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因此,就必须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具体措施包括: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我国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我国票据融资业务,另外还可以选择的其它融资渠道如:自然人担保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等等,加快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
4. 5构建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以为全社会中小企业服务为宗旨,为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为目的,为中小企业的设立、生存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其中主要包括信息、营销、采购、融资、研究开发、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构建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梅.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56-57
[2]周孟亮.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湖南农必大学.2003
[3]战宏. 也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策略,北方经贸,2008(12):109-110
[4]廖秀健,姚立新.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 消费导刊,2008(24):88-89
[5]翟嵘.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