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国名镇 > 正文

总部经济商机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0-10 10:50:33 人气: 标签:
9月28日,特大型国有企业东风汽车公司加入国内企业“迁都”的潮流,总部移师武汉。东风的到来对武汉意味着什么?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希望集团总部由成都迁到上海,科龙集团总部由顺德迁到香港,今日集团总部由中山迁到广州,吉利集团总部由台州迁到杭州……
截至2001年末,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已有325家以总公司名义在中国大陆开办了各级代表处、办事处、中国总公司,其中一半以上设在北京。尽管“总部经济”至今仍是有点耳生的新鲜词,但不少专家表示,中国正处于“总部潮”中,“总部经济”已初现端倪。
东风给武汉送“厚礼”
34年前的同一天,东风公司的前身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湖北十堰正式建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通过“三级跳”,东风将生产经营触角伸向市场经济前沿的武汉、广州、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山外市场的巨大诱惑最终促使决策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但从酝酿到成行,东风整整花了11年时间。
今年6月,东风、日产实行全面合资重组,合资公司总部在武汉注册,为东风公司“迁都”带来了契机。合资协议提出的一揽子方案,如把商用车基地继续留在十堰,让7万名职工进入合资公司等,较好地解决了十堰基地职工安置和地方经济发展问题,为东风公司“迁都”的最终成行铺平了道路。
东风挥别十堰直下武汉,使得武汉在中国乃至世界汽车产业版图上的地位,突然变得十分耀眼。此前,东风的三大国际合作方———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日本日产、日产本田这三大国际汽车巨头已“借助东风”聚会江城,构成了中国汽车业界绝无仅有的“武汉集群”。东风迁来了所有12个职能部门以及6大项目平台小组,加上此前已落户武汉的神龙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公司,东风将最重要的棋子全部放在了武汉。武汉的“国际汽车产业重镇”之梦已现端倪。
东风的到来对武汉意味着什么?随着东风集群的加入,武汉最重量级产业将让位于汽车。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中心预计,到2007年,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可形成年产汽车60万辆的生产能力,产值达842亿元。再加上汽车零部件行业160亿元产值,汽车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是目前的5倍。业内人士认为,届时,武汉新增轿车产能将有望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
东风公司总经理苗圩认为,这是东风总部迁移武汉,对武汉经济起到带动作用的一个前奏。
城市之间的战争
多年以来,东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总部地点,先后考察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苗圩对迁都武汉的解释是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对全集团的宏观管理;有利于东风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吸引人才;有利于融入国际竞争。争夺企业总部,已经成为城市之间的战争。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具有区位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不但能够补偿其较高的费用成本,而且能够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扩大本地区经济总量,提高区域经济竞争能力。自然,对企业总部的吸引也就成为省市间争夺的焦点,而城市的定位与功能无疑是企业迁都选择的关键因素。
对于一个企业,其总部所在城市,则堪称公司之都。对于争夺公司之都的城市,在内地,上海与主要商务城市北京、广州、深圳竞争,在亚太,上海与香港、新加坡争夺企业总部,其能否笑到最后,现在言之尚早。
在上海,“总部经济”正在从一个时髦的经济学新名词,演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现象。统计显示,截至2002年底,已有32家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内地大型企业入驻上海;到2003年6月底,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具有地区总部功能的投资性公司超过了80家。至2005年,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望增加至200余家。 
“北京总部经济已初现端倪。”北京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弘表示。就在今年6月,一个以“总部基地”命名、总投资额约45亿人民币的大型项目在北京中关村(丰台)破土动工。英国道丰国际集团执行董事、“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明确指出,今年年底,中国第一个总部基地将在北京丰台正式诞生,首批80家大型企业的总部将正式迁入园区,预计三年建成后,将有五百座独立冠名的总部楼屹立在北京南城。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崛起,将与现有的中关村海淀园、CBD、亦庄一起共同构成北京的大总部经济区雏形。 “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北京将成为中国下一个区域经济的中心,其多年积蓄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等资源优势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在渤海湾地区辐射开来。” 许为平分析。
最早认识到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北京市,早在1999年1月29日就发布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经济的通知,鼓励跨国公司加快直接投资,这个通知提出了很多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2002年7月20日,上海也发布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和相关实施细则,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府首次将“降低综合商务成本”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增强上海在吸引企业总部的区位竞争优势。
“总部经济”商机
“总部经济”是日益深化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催生出的一个新词汇。中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为抢占中国市场,纷纷加快了到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设立地区总部的步伐。作为在国内理论界提出这一概念的第一人,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弘认为,所谓“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聚集,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专家指出,总部经济可带来如下区域效应:产业效应、示范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税收供应效应。如此多的区域效应引起了许多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各中心城市纷纷启动了总部经济项目,有的甚至把总部经济当作地区发展战略写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此外,总部经济区域效应中的“产业效应”———即企业总部可带动当地写字楼、金融、信息、物流、饭店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链联动效应———已日益成为相关行业关注的焦点。
“总部经济”一般聚集在大城市的CBD区域,需要“总部物业”来支撑,即需要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办公商务环境。我们对深圳“总部经济”的发展对写字楼市场的影响作了一番调查,发现企业总部在选择落脚点时,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形成了以深南大道为纽带,东起罗湖区政府辐射区域,连接中心区,西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写字楼总部经济带。在总部经济背景下的深圳写字楼市场,能不能成为企业的总部集合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害关系使得企业在选择好城市后,对写字楼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这无疑加剧了深圳写字楼市场的激烈竞争,当然,这种竞争是项目之间质素、环境、营销上的竞争,是一种导向良好的竞争。深圳中原地产在做商业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时,一般都会将项目周边有哪几家知名企业的总部作为衡量该地段价值的一个参考指标,可见总部经济对于写字楼的指标意义。
现在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是三大板块。珠三角的起飞除了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香港与珠三角之间形成的“总部-加工基地”区域经济合作关系。长三角也是如此,它以上海为地区总部,以江、浙等为制造业密集的腹地为基地,形成产业链,由此使整个区域很快发展起来。上海的复兴正在使中国经济版图失去原先的平衡,企业向上海的迁徙当然只是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竞走运动中的一环,这种极具挑战意味的失衡态势,一定让珠江三角洲的市长们感觉到了强烈的不安和失落。从2000年开始,有关深圳的明星企业兼纳税大户华为电子准备从深圳搬到上海的传言开始悄悄流传,其力量强大到了当事者不得不出面辟谣的程度。 
而“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开拓一种区域间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强调,地区总部经济在中国发展已经具有多元地区选择的格局。其中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比如手机生产商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设在北京,一家企业为他生产液晶显示屏,北京生产一些配套产品,而大部分零配件来自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样就形成一个上下游衔接、大小配套、结构合理的大规模产业群,它的产业链条在配置上也更为合理方便。
“总部经济”的概念,最好是以推展新生产业的发展为主旨,这才能带给中国真正辉煌的总部经济。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企业的产品以及服务,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台湾自动化之父石滋宜则提醒说:“区域经济的成功靠的是适宜的产业环境及政策、富有生命力的创新企业和产品及服务的延伸发展等,‘总部经济’这一概念本身并不具生产力,否则,号称‘总部之都’的新加坡则应发展最快,但事实并非如此,过于强调所谓“总部经济”这一概念,可能本末倒置。在创新中不断调整才是关键所在。”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