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网站公告 > 正文

王显政煤市相对宽松难掩长期产能不足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9-5 10:07:39 人气: 标签:

  2009年,曾有专家预言,“以煤为主”的中国能源结构将在2030年迎来转机,煤炭将由“压倒性能源”退位为“重要基础能源”。但在2011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所占比重仍然高达78.6%和72.8% 。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看来,从2002年到2012年的所谓“黄金十年”中,煤炭行业的“翻身”并不彻底。煤炭的市场话语权虽相对增加,但多年来一直“负重爬坡”。在这个过程中,煤炭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自身也获得了发展和进步。

  煤炭工业:由量变到质变

  中国能源报: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在能源格局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显政:首先,煤炭作为一次能源的主体地位,短期是改变不了的。不但过去是主体,现在是主体,到2050年还会是主体。就像《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的一句台词:没有皮鞋我们穿草鞋,在“富煤少气缺油”的前提下,在没有其他新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以前,“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结构政策的基本方针不会变。按照这样的方针,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多年来没有大的变化。

  “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的最大变化是“质”和“量”。2010年中国原煤产量达到32.4亿吨,与“十一五”开局的23.5亿吨相比,增长了37.8%,增量近9亿吨。平均每年以1.8亿吨的幅度激增,这在世界上是没有的。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增长的质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基地大矿区大矿井在“十一五”期间明显增加,“十一五”末形成亿吨级煤炭企业5个,千万吨级以上矿区43个,千万吨级以上矿井27个,国家安全高效矿井达到430多个。

  其次的变化在“结构”,大中小煤矿的产量比重发生了变化。我国煤矿数量最多时有8万多个,到“十一五”末大体减少到1.4万左右,矿井数量大幅下降,单井产能大幅提升。以煤为基础的煤焦化和煤电化这两条产业链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煤矿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2011年,煤矿职工年均收入5.4万元,和“十一五”末的4.6万元相比又有明显提高。

  另外,“十一五”以来,煤炭行业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积极推进煤炭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国选煤厂原煤入洗能力由2005年的8.4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17.6亿吨,增加9.2亿吨,增长109.5%;原煤入洗量由7.03亿吨增加到16.5亿吨,增加9.47亿吨,增长134.7%。

  煤炭产能:超前而非过剩

  中国能源报:“十二五”应如何继续推动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王显政:煤炭行业现在的头等大事,就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为主攻方向。提升科学化水平包括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煤炭产业生产力总体水平,推行绿色开采,生态矿山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安全保障,深化市场改革,建设和谐矿区等内涵,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行业共识。

  在提升煤炭科学化水平的进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树立煤炭科学产能的理念。

  中国能源报:为什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

  王显政:这个判断是基于当前煤炭供求平衡、相对宽松和长远产能不足的这个矛盾。

  中国能源报:您的意思是,目前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宽松局面是暂时的?

  王显政: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的宽松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基础:第一,是在煤炭消费总量继续增长前提下的宽松。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多消费煤炭6000万吨,但由于供应量增加了1.6亿吨,多出来的1亿吨压到市场上,这就呈现出了增长状态下的宽松。

  第二,目前的宽松是建立在煤炭行业基本建设投资高于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煤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100多亿元,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出5个百分点,再加上“十一五”期间的1.25万亿元和2011年4800亿元投资,巨大的基本建设投入,导致煤炭生产能力与目前的市场现实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形成了产能建设超前的问题。

  中国能源报:不是产能过剩吗?

  王显政:不是过剩。注意,目前煤炭仍然不是过剩。按照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39亿吨左右,煤炭产能计划为41亿吨/年。实际上,目前的产能已经接近39亿吨,也就是提前3年达到“十二五”末水平。但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考虑“十三五”,煤炭行业长远产能不足的问题就非常突出,不论资源、布局、结构,都存在一系列问题。

  现在最怕的就是对目前这种宽松局面本质的判读出现问题。如果判断错误,认为我国煤炭过剩,那就和前面所讲的“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基本方针产生了矛盾。现在是煤炭产能建设超前了,而非过剩了。

  中国能源报:除消费和投资增长过程中的宽松外,另一个宽松的基础是?

  王显政:进口煤的大幅增长。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煤炭进口多了1亿吨,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国内煤价产生了影响。中国煤炭产量已经占到世界产量的52%,国内煤炭价格对世界能源价格的回落不可能“无动于衷”。截至目前,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口和南非理查德港口的煤炭到岸价只有五六百块,这必然影响国内煤价下跌。

  有识之士认为,从我国能源资源状况判断,这种宽松是短期存在的,或者是区域性时段性品种性的。但这种区域、时段、品种性的紧张是永远存在的,不论多一点或少一点,我们都不该随便喊“荒”。

  电煤并轨:大势所趋

  中国能源报:对于正在酝酿中的电煤价格并轨问题,您怎么看?

  王显政:从大的方面来看,并轨是入世的要求,是公平竞争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中国已经入世了,政府逐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是大势所趋。其次,并轨是企业走向市场公平竞争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等质量的同类产品不能有两个价格,一高一低。

  再次,并轨也符合党和政府明确提出的推动能源行业价格改革的要求。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电煤价格已是不并轨的“并轨”,所谓重点合同煤和市场煤的吨煤价差已经降到了不到20块的水平。并且,由于这些年电力企业自己办矿挖煤,地方积极推动市场化,真正没有并轨的重点电煤也就3亿吨左右,数量并不巨大。

  中国能源报:眼看现在的重点合同价逼近甚至要高于市场价,煤炭企业还愿意并轨?

  王显政:并轨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煤炭少挣几个钱,或者电力多用几个钱。并轨的深远意义在于,我国对能源原材料价格改革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截至目前,能源领域只有电价是管死的,如果对煤炭这最后几亿吨也放手,等于除电力以外,所有的能源价格全都放开了。并轨是历史的必然,往深了一步说,也是我国价格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就电力企业本身而言,也不该以原材料价格的高低对自身经营状况的影响为由,不让煤炭价格并轨。

  应对低迷:企业加强自律

  中国能源报:今年煤炭市场急转直下,企业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王显政:相比其他行业,当前煤炭行业税负不公平。2009年1月1日,我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煤炭产品增值税税率由原来的13%恢复到17%,煤炭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较窄,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加重了企业负担。

  除此之外,比照山西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等规定,各地陆续出台了类似基金和各种地方性收费。为应对当前煤炭在经济下行中的困难局面,这些都应纳入清理范围。

  对于煤炭企业自身来讲,就是要加强改革,增强自律。

  中国能源报:如何增强自律,限产保价吗?

  王显政:增强自律是指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不能用降价去启动市场。控制总量谁去做?只有企业自己。现在谁也决定不了让企业出多少煤,多出能动员,少出动员也不管用。

  市场不需要那么多煤了,你不应该主动减产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自律。控制总量最基本的就是指,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同时通过调整结构,适应目前的情况。

  应该说,尽管目前出现了煤炭经济下行、煤矿经营困难甚至个别企业贷款发工资的情况,煤炭行业也要对未来发展抱有信心。首先,煤炭行业多年来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煤炭消费总量还要继续增加。其次,在这多年的发展中,煤炭企业的承受能力也相应提高了。不能把市场看得一片漆黑,企业通过自律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这是对企业发展和企业素质的一种自我要求。

  煤电一体化:还得往下走

  中国能源报:近几年煤电双方相互渗透,对煤电一体化您有何看法?

  王显政:煤电一体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路子还得往下走。但是无论煤办电还是电办煤,有两个前提不能丢:第一是必须办紧密型的煤电一体化,一定要立足于资源所在地搞就地转化。你不能在山西办个煤矿,又跑到山东去建个电厂。不能把煤炭拉来拉去,拉了煤、拉了水、还拉了石头,最后才变成电。

  第二,要建立煤炭和用煤单位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包括推广中长期合同。实际上,煤电关系并不像外界报道的那样“打来打去”,煤炭和电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必须坚持。

  中国能源报:目前电力企业不光挖煤,还在煤化工领域纷纷布局。对此该如何认识?

  王显政:现在煤化工市场的过剩问题比煤矿还严重,据我所知,现在规划的煤制烯烃产能最起码有六七百万吨,并且好多地方还在大上。东部地区普遍出现了“以煤养化”,把煤价降下来保化肥厂。在西部发展煤化工,也有一个煤炭供应的合理半径问题。

  国家一直在限制煤化工产业发展。以煤制油项目为例,神华的直接煤制油项目从2008年12月投入运营以来,3年多来运行非常好,今年有望产油100万吨。但即便如此,国家也不同意其他企业再上。在间接液化项目方面,伊泰、潞安、兖矿三家的试车都成功了,现在要上放大工程,国家也没批。

  发展煤化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以水定化”,没有水,煤化工是干不成的。10吨水才能换来1吨煤化工产品,从产业政策的角度出发,国家加强这种宏观调控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另外,电力企业的主业是发电,配合发电办几个煤矿无可厚非,但发展煤化工,就显然不是他们的强项。即便煤办电,我认为也要适度,煤炭企业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原料的优势,在做好资源综合利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

(责任编辑:杨斯阳)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