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煤炭行业 > 正文

安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0-17 9:35:40 人气: 标签:
     安徽地处中国东西部过渡地带,兼得沿海和内陆双重有利条件,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中承东启西的桥梁地位越来越明显。
 
     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曾经支撑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劳动力和土地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殆尽,产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综合商务成本上升了76%,工人工资平均上升了51%,石油、煤炭、钢材和土地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汇率进入了长期上升期。
 
     随着国家出口退税率的逐步下调,原先在东部地区具有优势的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正不断提高,为了优化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绝大多数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濒临破产和倒闭。加快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经迫在眉睫。
 
     其转移特点如下:转移的产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源地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地区;毗邻东部地区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较好的中部省份是主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如安徽、江西、湖南、广西、河南等。因此,未来一段时期,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转移的产业主要以纺织服装业、农产品加工、化工、家电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等为主。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安徽地处中国东西部过渡地带,兼得沿海和内陆双重有利条件,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中承东启西的桥梁地位越来越明显。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安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区位、资源、产业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
 
     区位优势: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以省会合肥为中心,5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近5亿人口,GDP占全国的近40%。
 
     资源优势:安徽是中国矿产资源大省,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二十多种重要矿产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发展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马鞍山为重点的钢铁工业,以安庆为基地的石油化工工业,以铜陵为中心的有色金属工业和淮南、淮北两大煤炭基地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安徽同时也是农业大省,粮食、棉花、油料、茶叶、水果、药材和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十位。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有“世界双遗产”的黄山和佛教道场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等一批海内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产业发展优势:安徽省产业体系较为完整,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在能源、建材、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汽车、工程机械、家用电器、通信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马钢公司、铜陵有色、海螺集团、奇瑞轿车、江汽集团、丰原生化、淮南矿业等一批重点企业和品牌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安徽的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资源、资金和劳动力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对接空间和互利共赢的机会。
 
     经济优势:安徽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区域和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明显改善,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轻工业跨入全国轻工大省的行列。农业持续增产增收;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现状
 
     据统计,2007年安徽省利用省外资金增长迅速,全年实际到位216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8%。12月份当月到位198.9亿元。省外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共6088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594.4亿元。总的来说,安徽引进省外资金具有如下特点:
 
 
     投来源地相集中性。由于安徽临江近海,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正在体现。近年来安徽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中,来自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资金占了一半,随后便是北京、广东、福建等省市。而2004到2007年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则都超过了55%。
 
     产业转移承接地比集中。大部分产业转移都落户在合肥、皖江经济带、皖北等地区。2005年,合肥市到位资金超百亿元,达111.6亿元;芜湖市(85.1亿元)、安庆市(63.5亿元)和宣城市(58.3亿元)到位资金超50亿元;蚌埠市(48.3亿元)、巢湖市(47.6亿元)、淮南市(45.9亿元)、滁州市(45.9亿元)、马鞍山市(40.6亿元)和黄山市(40.5亿元)到位资金超40亿元。这十个市引资额占全省总量的73.3%。
 
     承接目以工业为主。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安徽一批优势产业应运而生,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2008年一季度,围绕安徽省煤电、交通运输、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业等优势产业的省外投资及配套项目共引进资金103.5亿元,占全部省外投资的三分之一。另外到位资金近六成投向第二产业,42.1%投向第三产业。电力项目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7亿元。第三产业项目中,主要有围绕城市生活服务的广场、休闲、购物、娱乐和房地产项目422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01.8亿元。
 
     规模化、集群化产业转移趋势加深。亿元项目、10亿元项目显著增长,已有个别产业呈整体转移的趋势。如合肥、铜陵都分别建立了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工业园,九牧王、利郎等众多国内知名服装厂家纷纷签约入住,将其研发和生产基地迁移至此,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服装加工和产出能力。
 
     以上分析表明,近年来安徽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其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行业如资源能源行业、汽车零部件、服装纺织和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性行业,说明外来投资者主要看中的是安徽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其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合肥都市圈、皖江经济带以及皖北地区,特别是合肥、沿江产业带,说明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便利的交通优势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重要条件。同时,从承接项目的来源地看,东部的长三角尤其浙江是向安徽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安徽凭借自身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症结。
 
     产业发展规模小,企业竞争力弱,难以形成大的承接规模。如安徽的纺织服装业,目前安徽省服装企业数量虽多,服装消费市场份额巨大,但真正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多,全省规模以上服装生产企业只有200家左右,在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中,安徽省仅有“鸿润”一家企业上榜。
目前,安徽省服装产业发展定位主要以生产加工为主,但企业规模过小,经常出现大订单吃不下来、小订单又不愿做的情况,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难以正常进行。此外,目前的产业转移,常伴随着并购重组的形式,企业规模过小,难以引起沿海大企业的关注。因此,整合安徽省纺织服装业的企业资源和产业资源,已是刻不容缓。
 
     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安徽城市都是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来吸引投资,但是这种优惠不能是无休止的,这样对国家财政是很大的损失。今后的竞争应该是产业配套的竞争。
 
     劳动力相对不足。目前发端于中国沿海地区并且蔓延于全国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将预示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即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正逐步呈现。安徽作为全国重要民工输出基地,理应出现劳动力供应过剩才对,但一些在皖投资的企业明确表明劳动力短缺问题较为严重,大量企业对有经验、有技术的中、高级人才求贤若渴。普通劳动力和中、高级人才都存在短缺现象本被称为“结构性短缺”。安徽没有想象中那样发展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招商引资方式的偏差,影响招商力度。对招商引资单纯理解为解决区域内资金的不足,而招商引资更多的是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效应等诸多方面。同时引资的主体更多的是由政府来完成,当地企业没能和政府很好的互动。省内各地区低层次的开发区过多,往往通过各自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形成无序低效的竞争。
 
     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失调。地方政府面对整个地区宏观经济发展的任务,企业面临自身发展的要求,如果不能合理地处理相对紧缺的资源、日益缩小的环境容量、资源利用技术的局限以及生态破坏性产业入侵与经济利益的矛盾。经济主体的行为将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失调,使得整个地区面临资源的过量开采、环境的有限承载力、资金的短缺、技术的落后等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棘手问题。
依托产业转移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构想
 
     尽管安徽最近几年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比较中部其他省份,安徽接受外资规模和相应的产业配套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随着新一轮产业转移热潮的到来,面对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除了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服务业逐渐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制造及研发环节转移和服务外包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的引擎。针对安徽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依托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以下方面的构想:
 
     创造一个更加放和松的体制软环境,更加范和不断完善本市体系。克服政府的效率不高和法规的太多约束,政府管理部门的行为不够规范、管理人员的职业化程度不高,导致企业和商务活动中关系费用过大;二是加强金融、财务、咨询、技术、信息等配套服务。安徽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其中以企业在当地融资问题突出,使一些外来投资者有可能面临政府扶持有限、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成本过高企业后续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如一些县域工业园区投资企业,融资能力有限,金融贷款限制较多,又缺少民间资本补助,所以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更好的激励企业创新。
 
     加强产业园区建,提高承接和产业配套能力。政府应着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把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载体,把产业集群化作为产业转移的基本模式。各地区有必要采取错位发展战略,明确各自的产业定位。要加快园区规划,科学决策工业园区的建设。
 
     合理选择承接产业,理性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产业转移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是承接了高新技术产业,就能带动当地原有的产业升级换代,减轻环境的压力;相反如果承接的是污染严重的项目,就必然延缓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加重当地的环境负担,恶化发展的环境。所以我们在承接转移时要做好政府宏观决策,防止不合理产业布局,要根据地区本身的特色和产业属性合理选择承接项目。环保部门要主动参与宏观决策,避免因决策失误带来的环境问题。
 
     激励新,引在主承接国和国内产业转移的同,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自主研新、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建中去。转移产业具有技术先进、资本雄厚等固有的优势,但我们在做好承接工作的同时,也注重自身品牌的创新和资源的整合,如安徽奇瑞、江淮等一批具有自主研发创新的品牌。发挥安徽的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旅游开发上做到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互动。不仅在产品品牌上做文章,还要在城市品牌,城市形象上更好的定位。
 
     注重教育展,加教育源投劳动源。我们在建设产业园区筑巢引凤的同时,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工人大军,以人才资本为竞争优势,吸纳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办好重大招商引,不断提高外资质量。积极做好徽商大会、中博会等一系列重要的招商引资活动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夯实项目基础,加强推介洽谈力度。同时在保持一定引资规模的同时,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努力实现利用外资的转变。从单纯的吸引资金向更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和优秀的人才转变;从引进加工工业向高新技术转变;鼓励外商向基础设施、环保产业、教育产业等领域投资。通过利用外资带动安徽省产业升级,使利用外资对总体经济增长起长远的推动作用。
 
     承接部沿海区际产业转移是安徽求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安徽位于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过渡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安徽还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软环境建设,提升自己的品质,为承接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更有效促进安徽区域经济的发展。FIC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