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煤炭行业 > 正文

浅析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9-14 10:03:22 人气: 标签:
浅析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兖矿国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计划财务部  刘春莹
摘要:作为循环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这是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提出的,是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循环经济内涵,针对我国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循环经济;问题;措施
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 产品- 消费- 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 做到“资源消耗减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 以最小的发展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及战略分析
1.1 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原则
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遵循三大原则,分别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duce)、产品生产的再利用原则(Reus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即所谓的“3R”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侧重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可回收和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为其他类型产品的原料,实现循环高效,节约资源。
1.2 企业循环经济建设战略分析
企业循环经济建设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也就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从生态设计、绿色制造、生态包装、绿色运输的全过程考虑。其二是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战略,也就是将循环经济理念延伸到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废旧产品回收阶段。其三是产业链拓展战略,也就是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而提出的,这些中间物虽然不能利用子原有的生产系统,但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其四是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主要是强调生产的最终废弃物在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综合利用。
2.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2.1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重要举措
现代企业是人类社会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结果,企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责任,在传统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中,企业很少关注社会和经济责任,更多的是为企业所有者谋取利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我国实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损失赔偿制度。企业在强大的环保约束面前,大都采取“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处理“三废”问题,这种管理方式会导致部门监督成本过高,运行治理成本高,治理技术难度大。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这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治本措施。
2.2 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使企业保持持续经营能力
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和加深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当前这一矛盾日趋激化,不仅威胁着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企业通过树立循环经济观念,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可以达到既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凸显成本领先优势,使企业在取得巨大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同时,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2.3 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而且取决于投人要素的价格。随着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资源价格不断攀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受制于资源投人产出率。由于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通过使企业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减少企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认识不足
现阶段,许多企业对于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实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甚至存在对于循环经济认知的歪曲,许多人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加强对于污染的治理,这种末端治理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优化生产方式,是一种治标不治本之举。从而导致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也不高,这对更广泛地在企业内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制约。许多企业的发展思路仍停留在重增长数量,轻增长质量阶段。企业落后的发展观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认识根源。
3.2缺乏有效的政策与法律保障
目前,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体系还远没有形成。我国并且没有具体明确企业责任和义务的法律法规,也缺少更加具体的专项指导,如在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方面,关于废弃条件的设置、强制回收和回用名录的建立、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经济刺激机制的系统化和可操作化、工艺标准及技术性规范的设立、循环信息的公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我国目前对排污严重的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大,并且对违规行为执法不严,导致企业无视惩罚。另外,现有的环境法规和政策体系多采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在经济过程的资源输入端和污染排放端缺少有效的经济控制手段,在制定和实施输入端的资源税费和输出端的污染税费方面还是空白,这导致经济过程的整个物流无法在其中循环起来,从而无法真正有利于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压力。这对于引导企业自觉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将循环经济推广到更多的企业中去是十分不利的。
3.3 循环经济具体实施中的缺陷
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化指导,行业协会专业化程度较低,导致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缺乏针对性和相应的技术支持。由于企业在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的欠缺,围绕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有益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业技术研究过少,并且,对于绿色产品和绿色工艺技术的需求积极性不高,对已经掌握的绿色适用技术实施力度不大,从而导致实施循环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预期与实际效果存在巨大差距。
4.完善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4.1提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正确认识
企业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先进的经济形态,是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企业要正确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自己的经营指导思想,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同时,企业要将循环经济作为经营理念,要把传统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或闭环流动来选择生产形式。同伙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 提高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 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企业的自觉行为。
4.2 加快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法规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作保障。为了有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国家必须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明确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修订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对循环经济做出原则性规定,在分则中单列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回收、再用、再生利用规定,或将之分散到污染防治、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章节之中。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单行环境法律,对资源的节约、回收、再用、再生利用做出特殊的规定。在一些重点行业,如高资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和可再生利用行业,制定专项法规,以加强可操作性。另外,要在其他法律中充实与循环经济配套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
4.3 改进循环经济实施内容
企业在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中,应该树立绿色设计理念,实行绿色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起点, 绿色设计是以环境为核心, 利用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将当代设计方法中众多的局部设计方法统一为一个整体, 以达到整体最优。在企业的生产模式中,大力推行绿色采购,通过建立绿色采购制度, 可鼓励引导扶持企业尽量选择较少或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原材料。在生产环节实行清洁生产,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 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在营销环节,企业实行绿色营销,通过以消除和减少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中心而展开的市场营销实践,在选择商品生产技术、产品的设计包装以及引导消费方面,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另外,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建立高效的循环经济技术信息网络和及时推广服务平台等措施,完善循环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思锋,张颖,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9
[2] 胡跃平,建设循环经济寻找后发优势[N],人民日报,2004-01-14
[3]王晓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与对策研究[J],软科学,2003,1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