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安全生产 > 正文

振兴装备工业应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9-12 10:31:09 人气: 标签:
近年来西电集团竞争力迅速提升

西电集团是以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的5个项目投产后形成的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群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是我国高压、超高压输配电成套设备和其他电工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重要基地。目前已形成以产权为主要纽带的较为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
进入21世纪以来西电集团竞争力进入快速提升的新时期。集团销售收入从2001年的26.10亿元增长到2005的60.76亿元,年均增长为18%;利润总额从期初的0.75亿元,增长到期末的1.35亿元。累计实现利税18.50亿元,年均增长为24%。
在此期间,集团公司的开关产品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先后自主开发和研制成功多项产品,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集团公司的换流站平波电抗器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其平波电抗器和换流变压器处在国内直流输电领域的领跑地位,750kv单相自耦变压器处于国内领先。
西电集团承担了国家重大项目共计30项,其产品也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累计完成综合出口创汇41528万美元,年均增长为42%。继GIS产品进入核电领域之后,公司又中标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二期工程(C2工程)变压器项目,标志着集团公司成套设备全面进入核电领域。
由于集团公司竞争力提升,目前西电集团已经成为我国高压输变电行业唯一能够提供变压器、开关、电瓷和电容等全系列输变电设备的企业。根据该公司的数据,目前西电集团占有国内1/2 的360kv以上全封闭组合电器市场份额,1/3的330kv以上的断路器市场,1/3的550kv以上变压器市场。在强手林立竞争激烈的高电压级输变电设备市场中占有如此之高的份额反映了西电集团已经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西电集团提升技术水平的成功模式

“九五”和“十五”期间,西电公司先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1项,经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基本掌握引进技术,引进产品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自主开发研制新产品296个,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78个,拥有国家专利权的36个;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科研课题51项,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平均约4%。
从上世纪50年代建厂到1985年,西电集团所属西安高压开关公司的技术没有大的提高。1985年西安高压开关公司引进三菱先进的开关生产技术,对老一代产品进行更新。通过锻炼管理队伍,培训技术产业工人,经过15年的时间掌握了三菱公司技术,产品自制率从开始的5%达到最后的100%。在1994-1995年间,10种开关生产的核心技术全部通过国产化鉴定,达到了跳跃式发展,在95、96、97连续三年产值增长达到30%以上。
值得充分肯定的是,西开股份公司在消化吸收三菱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自主再创新,加大科研力度,于2002年成功的研制出了单断口开关(330kv、500kv),2004年企业研发的全封闭式组合电器(750kv-850kv)主要实验项目全部通过国家验证。
西电集团所属另一家主要企业西安变压器公司引进了三菱电机和ABB的技术,使公司生产技术水平和制造工艺不断提升。该公司已经能够生产包括750kv和正负500kv直流变压器等全系列变压器产品。最近与ABB合作生产17台500kv变压器,每一台均一次达到质量标准。
西电集团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与ABB的合作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通过技贸结合的三峡项目西电集团下属企业引进了ABB技术,包括:西开股份公司引进的550kv气体绝缘组合电器 ;西安变压器公司引进的550kv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以及西电电力整流器公司引进的换流阀。 通过与ABB合作,西电集团不仅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硬件,而且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软件。运用ABB提供的软件,西开股份技术人员可以模拟电场、磁场和气流场的循环空间,大大加快了设计开发新产品的速度。
西电集团成功发展的关键是不失时机地抓住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机遇,引进并消化了当时先进的技术,实现了技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西电集团没有停留在对跨国公司技术的单纯引进,而是在消化吸收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地获得新技术奠定了基础。
西电集团技术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加强是我国“市场换技术”战略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西电集团的经验表明,我国政府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战略是一个成功的战略。西电集团的经验也表明,“市场换技术”的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是“善意”还是“恶意”,而在于中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作过程中是否具有自主持续发展的进取心,是否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致力于再创新。

西电启示
启示一:
在发展装备工业时,必须考虑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所处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对外开放中充分吸纳和整合国际资源为我国装备工业发展所用。
西电集团快速成长的客观条件之一是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吸纳和整合国际资源。经济全球化使一个国家有可能改变闭关自守状态而融入全球经济,使企业吸纳和整合全球资源迅速成长壮大。正如马克思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所指出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借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我国吸纳和整合了国际资源,建立了融入全球的“新的工业”。通过吸纳跨国公司投资,我国不少装备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对于这样的成果我们不仅不应当自我否定,而且应当给予高度评价。
应当准确地分析我国装备工业发展出现的问题。目前我国装备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并不都是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造成的,更不是改革开放造成的。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行业管理不力,各地引资恶性竞争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换言之,主要是我们经济管理和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应当考虑如何继续充分有效地吸纳和整合国际资源,为我国装备工业发展所用。 
启示二:
继续深化改革,促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充分发挥市场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20多年来历史证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关键还在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这也是西电集团竞争力迅速提升的条件。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电集团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图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在竞争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再创新,提升自己的技术能级。
在促进我国装备工业发展中,我们应当学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发挥市场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加快装备工业的发展。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建立和形成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市场竞争机制。这样的机制最有利于我国装备工业的健康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鉴于此,我们对于我国输配电行业的振兴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吸收跨国公司进入输配电产业,鼓励跨国公司在这个行业建立合资企业。 
我国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一直鼓励外商与中国企业合资或合作投资输变电设备(500kv及以上超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制造)。 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今后应当继续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输配电行业,鼓励内资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使内资企业与跨国公司在输配电领域的合作提到一个新高度,实现外资和中国企业互利共赢的局面。
第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输配电市场中外企业合作竞争局面。
在逐步完善的市场竞争中,促使在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展开竞争与合作,形成有利于输配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运用市场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合作竞争中转让技术,提升整个中国输配电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采用传统的行政手段抑制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不仅不利于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而且不利于内资企业成长和国际竞争力的加强。
第三,以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的措施扶持内资企业。
在国家电力网建设项目招标中,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招标采购,但是可以“同等优先”的原则支持内资企业。
对于内资企业第一台(套)新产品可以给予特殊支持,例如对采购使用单位给予保险,对于相关人员考核标准加以调整。为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也给于外资企业第一台(套)产品类似待遇。
国家大型项目继续实行技贸合作的方式,促使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合作。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建设的“特高压输电网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这个项目应当像三峡项目一样推动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合作。
由于技贸结合的方式已不被跨国公司看好,跨国公司现在更倾向于成立合资企业, 共享长期利益。另外, 技贸结合项目所转让的技术是一次性的, 不是滚动的, 内资企业存在引进吸收被迫再引进的风险。因此我们应当继续研究更适合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
总之,西电公司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应当充分吸收过去20多年的成功经验,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对发展装备工业的思路进行调整。我国调整发展装备工业的思路时需要考虑到继续开放和深化改革两个方面,即考虑全球化大背景与市场化大方向。我们应当把跨国公司的资源纳入和整合到我国装备工业发展中来,而不是排斥跨国公司;我们应当更多地运用市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我国装备工业发展,而不是强化传统的行政干预。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