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装备制造 > 正文

外资评级机构踯躅中国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0-31 10:18:40 人气: 标签:
外资机构纷至沓来
在国际上,信用评级在金融交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信用评级的结果实际上已成为筹资者进入金融市场的入场券。例如,一旦某个企业、某种债券被评级机构认定为低投资级别,那么机构投资者对该企业及债券的投资就会受到限制,融资者为此要支付更高的利率。
随着中国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业务的发展,外资评级机构都十分看好中国食用评级市场巨大的增长空间!
不久前,全球三大信用评级巨头几乎同时改变了对中国的战略。穆迪设立独资的北京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一直未在国内有任何合作、合资、设立机构行为的标准普尔也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惠誉国际也成立了自己的代表处。
据悉,这三大信用评级巨头将都倾向于最终收购某一评级公司或占有控股比例地位,从而真正意义实现以合资的方式上完全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
2006年9月28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公司与中国第一大信用评级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在京宣布:穆迪完成从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手中购买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49%的股份,中诚信仍持有51%的股份,保持控股地位。根据双方协议,在政策允许时,穆迪持股比例可上升至51%。
根据双方签订的合资协议,穆迪允诺未来所有中国区的业务均通过合资公司进行,中国公司进行国际市场发行债券部分,若涉及中国业务也要按比例分配收入给合资公司。穆迪同时会为新合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而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惠誉国际就和位于北京的联合资信评估公司进行合作谈判。惠誉国际之所以选择了相对来讲不太强大的联合资信,其拿下控股权的想法显而易见。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已采取盯紧中国的策略,他们正在对中国市场加紧布局。而这一切,都缘于中国版块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外资缘何介入中国
作为金融、证券业的重要咨询行业,信用评级机构为上市企业的债券和融资、金融机构的财务实力和债项以及各类结构融资和信贷项目进行评级,并对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信用风险管理和信用信息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起步较晚,但市场规模巨大。这无疑是外资机构介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最直接理由。
有关数据显示,仅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沪深股市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市值规模从2005年的3万多亿元增长至近9万亿元,增幅高达183%。这一涨幅刷新了我国证券市场历史纪录,也书写了当年全球证券市场之最。
尽管增长显著,但与一些海外成熟市场相比,沪深股市市值占GDP的比例仍然偏低。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股票市场总市值占GDP的比例约为92%,美国、英国、日本等均超过了100%。因此业内人士预期,未来10年沪深股市市值将增至30万亿-40万亿元人民币。
外资信用评级机构介入中国,就是看中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潮。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步伐正在加快,要在全球提高知名度,被投资者所认可,聘请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已经成为首选。
不光是股票市场,基金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同样令人期待。统计显示,得益于股票市场的强劲表现,截至去年底,证券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6208亿份基金单位,基金资产净值超过8550亿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但即便如此,沪深股市机构投资者所占比例仍不到20%,与成熟资本市场90%投资者为机构的状况相比还差很远。
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短期融资券规定在2005年5月出台以来,为企业短期融资债券评级的信用评级行业经历了一次较大发展。业内人士表示,短期融资只是债市的一部分,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家发改委关于企业中长期债券发行办法的出台,将会为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带来更广阔市场。
事实上,随着债券市场的建立健全,为其提供咨询业务的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将有巨大发展潜力。以美国为例,每年债券市场发展规模占到GDP的20%以上;而中国债券市场目前交易的主要是国债和金融债,企业债的比例只有3%,且只有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才能获准发行企业债。但目前中国政府已下决心大力发展中国企业债市场,这使得债券评级市场的前景十分可观。在这种背景下,外资信用评级机构自然不甘落后。
如此庞大且又重要的市场,自然增添了我国评级市场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事实上,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在资本市场舞台上的戏份儿越来越重,对市场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毕竟,在一个逐步完善市场中,评级的结果已成为筹资者进入资本市场的入场券。一旦某个企业被评级机构认定为低投资级别,那么机构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投资就会受到限制,融资者就将为此支付更高的代价。同时,信用评级机构对一个国家(地区)或公司投资等级做出的升降决定,往往左右着亿万游资的流向。

外资遭遇中国门槛
日前,穆迪公司与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在京宣布:穆迪完成从中诚信手中购买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49%的股份,中诚信仍持有51%的股份,保持控股地位。根据双方协议,在政策允许时,穆迪持股比例可上升至51%。
据称,穆迪的目标是要达到51%控股权,但前提是要政策允许。这是一道不好逾越的门槛。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发给外商独立评级的许可,穆迪能否如愿控股中诚信国际也主要看中国的政策是否允许。因此,尽管穆迪保留了增持股份的通道,但补充协议的相关条款何时生效,还存在不确定性。
此外,中国国内信用评级行业的生存环境也令人失望。现阶段我国的信用评级还是以满足监管需求为主,政府主管部门对有关对象开展评级的要求是产生评级需求的主要动力,而目前监管机构使用评级结果才刚刚开始。投资者对信用评级的实际需求严重不足。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胡海峰表示,信用评级行业事关国家经济安全,这个行业允许国外有实力的机构进入的前提是,中国政府定标准、定合资的门槛。尤其是随着政府保护民族品牌意识的提高,今后会更看重中国民族评级品牌的建设,不会轻易让外资信用评级机构控股的。
事实上,中国官方态度其实非常明确。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戴根有多次表示,希望外资和中资信用评级机构能够合作到一起。某保险机构投资人士表示,中国现在开始的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以及企业债的大量发行,将需要外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技术和经验,而因为事关主权利益,中国本土的评级事业也必须得到保护。所以,监管当局者无法只顾此,也无法失彼,只能希望中外双方走到一块儿。
标普中国区总裁扈企平早前曾无奈地表示,选择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实际上都是外资信用评级机构被动的选择。不仅标普,包括穆迪和惠誉国际,在始自五六年前的试水后,先经历了合资而后分手,而现在又重拾合资谈判,大概都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外资信用评级人士认为,中国的大门还是向外资机构关闭的,而且监管层多次暗示目前对外资机构敞开的路径是:先合资(最高上限不超过52%),然后考虑独资。即便中国监管层没有堵死最终允许独资的道路,但实际上,从现在一些关键的业务牌照至今未颁发给外资信用评级机构来看(比如短券和资产证券化评级),允许外资信用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由此看来,监管当局并未向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开启大门。因此,外资信用评级机构与国内公司合资必将成为大势所趋。
事实上,中外信用评级机构是具有合资基础的。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与外资机构谈合作,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而外资机构想在中国生根开花,内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本土人脉资源则是必需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在评级体系、评级技术以及市场开拓上都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方法,主要的几大评级机构在全球建立了相当高的知名度、公信力和市场认同度。这是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吸引国内机构的重要原因。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