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最近的广告版,住房、汽车、通讯、招生的广告铺天盖地,而从人们普遍使用的手机看,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西门子等国外品牌占据了主要位置。与住房、教育并称“三大件”的汽车,无论是国外进口还是本土制造,都离不开大众、通用、雪铁龙、现代等海外汽车巨鳄。中国日益膨胀的内需,正成为对跨国公司的绝对诱惑。 中国迈入新经济增长周期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前不久盘点2003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时宣布:经初步核算和评估,中国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1%;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他特别提出,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这一指数标志着中国到了一个“关键性时刻”,经济发展和消费临近沸点。 诚然,人均1000美元,是中国人的一道心理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多次谈到: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花20年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人均800到1000目的已达致。 从2002年到2003年,中国的GDP从10万亿元人民币到超过11万亿,人均GDP从988美元越过1000美元大关,表明中国经济经过十年来反通货膨胀和反通货紧缩的压力,已完全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 这同时说明中国近年来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尤其前两三年,世界经济低迷不振,中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合力拉动,使得中国经济得以在高位持续快速健康地增长,也使就业压力得以较好地缓解,同时令海外投资者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愿意一掷亿金,瓜分中国市场的“奶酪”。《日本经济新闻》载文称,日本企业经历了对华三次投资热潮。第一次投资热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是基于中国政府的请求,对改革开放步入正轨的中国企业进行大量投资;第二次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明确了市场经济的路线,日本对华的信任感增强,出现了第二次投资热,但因发生亚洲货币危机,投资后来大大减少。而第三次投资热在现在到来。 该文分析,当今日本对华投资正在从华南地区向华东地区转移,华南地区的经贸活动过去主要是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生产产品,然后通过香港把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而华东地区的经贸活动则要兼顾内需和出口两方面。 据国际合作银行的调查,日本企业之所以认为对华投资大有潜力,主要理由有两条:劳动力便宜和市场需求今后也将增大。 内需良机让外商欲罢不能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已悄然变化,一批“富豪榜”、“百富榜”的先富一族浮出水面,坊间盛传的“中产阶级”也在集聚,并呈扩大之势。 与此同时,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汽车、通讯器材、商品房等一些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兴力量。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去年轿车产销双双突破200万辆大关,而像大众、通用、丰田、本田、雪铁龙、宝马等世界汽车大鳄,无不赚得盆满钵溢。这些汽车巨头均开大马力,谋划在中国不断增长的汽车市场瓜分一块大饼。有消息称,2003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内地市场取得了历来最好的销售业绩,共销售了18445辆宝马品牌汽车,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高达176%,其在全球的增长量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市场的增长。 中国通讯业特别是移动电话业发展之快,也让世界通讯巨头为之瞠目、为之振奋。诸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爱立信、三星、西门子等在中国的大比拼,如猴年春节前后在中国媒体广告的排排坐,就说明中国市场“钱景无限”。三星集团中国总部总裁李相铉就这样说过,WTO的加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都将推动中国更快地发展为世界经济中心。据悉,三星在中国大陆累计投资达24亿美元,员工逾4万人,2002年销售收入63亿美元,在华销售额最大500家外资企业和中国进出口500强中,三星分别有9家和10家。难怪李相铉会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已经成为三星最大的海外投资地。” 借改革开放之赐,中国二十多年来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同时利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产业转移之机,利用跨国公司将制造基地转移到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地区的机遇,得以培育和发展自身的竞争力,“中国制造”日渐在世界各地打响。 但具体说来,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是通过自由贸易、合理竞争进行的。此外,中国出口商品中一半以上是外商投资企业所为。1999到2002年,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5.5%、47.9%、50.0%和52.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超过半壁江山,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相应的贸易顺差约占中国全部贸易顺差的三成左右。这些股票的拥有者,实际上也从中分得一杯羹 。 当今通信领域中,移动通信是最具生机的部分。业界认为,3G的发展进程更将直接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电信业发展的格局,近来各方都预先布局,以抢占先机。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和专门从事现代通信领域前沿技术及产品研发销售的UT斯达康也看好中国发展前景,决定将双方已有的合作拓展到更加广阔领域。像思科和UT斯达康垂涎中国3G商机的,世界电信巨头可以说不在少数。 经济学家分析,一个国家人均GDP突破了人均一千美元关口,社会消费结构就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通讯、IT、住房等消费需求势不可挡。何况这又发生在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消费需求又分不同的层次,可以说商机多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内需的奶酪是非常可观的,而且会越来越多。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本土企业,不管是国企,混合型经济还是民营企业,应该是最有力的竞争者。200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状况良好,经济效益继续快速增长,在新增利润超过百亿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这些可都是“国字号”的巨无霸。去年中国民营企业自主投资热情高涨,一方面缘于中国政府对非公经济实施国民待遇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看到内需诱人的奶酪。至于跨国公司更是对中国蓬勃向上的经济发展势头,和由此生发的商机情有独钟,欲罢不能。而他们借助强势的资本、技术和运作方式,从中获得颇丰的收益,更是路人皆知。 至于教育方面,尽管到美国留学遭遇不少难题和障碍,但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乃至东欧、亚洲的教育招生团络绎不绝于途,都想从“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荷包里掏钱。有消息说,自费留学生近年来比公费留学生还火爆。可以说,跨国公司和海外商家对中国国民的需求,横跨各个领域,无不设法满足。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满足中国百姓的消费需求,才能让中国人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而资本总是流向低成本同时社会稳定的地方,“向钱看”永远是跨国公司的投资指南。 从数学的角度看,一块蛋糕,多几个人吃,所分必少。而从中国经济的发展看,不同的投资主体带来不同的资金、技术和经营运作方式,势必使这些“蛋糕”越做越大,越有味道。 中国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对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是:中国GDP增长完全可能保持在百分之七以上。显然,中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驱动力之一。世界银行 “到中国去投资,分享中国的收益增长”的提示,仍然是跨国公司奉行的圭臬。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不断增长的中国经济和旺盛的消费需求,不但为世界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也将成为跨国公司和外国商家今天和明日的绝对诱惑。可以断言:他们决不会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将把“中国风”刮得更猛烈些。FIC |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