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回到首页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工作证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煤炭交易 > 正文

外资激战金融培训市场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0-31 11:05:43 人气: 标签: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看涨。预计“十一五”期间,国内金融从业人员将增加29%,需要补充一大批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金融人才。
而近两年中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各种理财产品推陈出新,从而催生了市场对金融类职业技能的特殊需求。中国培训市场的“金矿”效应,让嗅觉灵敏的外资金融培训机构跃跃欲试,纷纷来华淘金。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外资金融培训机构在华办学必须以中外合作的方式进行。
近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中国企业联合会与著名培训机构STALLA REVIEW联手共同打造的“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培养计划”应运而生。据悉,该计划将培养一批跨领域高端金融人才,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发展。

金融人才需求飙升
有关专家认为,金融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二是注重经管人才的招聘。原来国内的金融机构比较封闭,不适应市场的发展。而目前在银行内部股份制改革、金融业的合资以及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增大。而不适应市场竞争压力的一些老员工,就存在被淘汰的危险。
据了解,中国入世后金融开放,从而引发的深层次金融变革正是金融机构“求贤若渴”的深层次原因。与国外的金融巨头相比,目前中国金融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往往只有花旗、汇丰的几分之一,尤其是那些既熟悉国内外金融知识,又精通国内金融实际情况的专家型金融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而他们显然是金融产业中身价最高的人群。
在最近一两年国内金融业改革的关键性阶段里,四大商业银行将引进战略投资者并海外上市,由此对金融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缺口还将相当明显。
事实上,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顾问理财,在我国出现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据预计,中国到2008年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个人有160万,未来谁拥有专业、拥有大量的客户群、能够掌握更先进的营销技巧谁就是这个行业的赢家。目前,国内独立顾问理财发展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关键,呼吁专业化人才培养机构为市场提供更多专业化的人才。

“金字证书”成为抢手货
近年来,一些印着英文字母的金融类洋证书,开始在国内人才市场频频亮相。在满街都是MBA的今天,这些刚刚露头还没完全揭开面纱的洋证书,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于是,一批一批的人走进课堂,成为金融培训开发的“黄金资源”。
考证热源于人力资本市场金融人才“缺货”。我国加入WTO后,紧缺人才排名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CFA(金融分析师)。也就是说,金融人才缺的主要是金字塔尖上的那部分高级人才。
上海是我国金融人才聚集之地。上海金融系统的中层管理人员和高级职称专业人才中,分别有54.3%和45.8%来自全国各地,另有200多名海外金融人才工作在信息技术、金融研究和产品开发等重点岗位,对人才的使用可谓海纳百川。
有关专家估计,目前全国的CFA人才只能满足需求的1.5%,缺口高达1万人。另外,我国大约需要3万名注册会计师(ACCA),而目前内地获得ACCA资格的不到1000人,仍有很大缺口。再有,我国未来10年急需5000名精算师,而现在仅有数十位,离需求差距很大。
可见,那些持有“金字证书”的稀缺人才,成为人力资本市场上的抢手货,此种状况在短期内难有多大改变。毫无疑问,在每一本证书的背后,都簇拥着一个实力雄厚的培训机构。
麦肯锡曾经算过一笔账,2002年中国个人理财市场利润达到310亿美元,预计市场利润增长率达到16.5%,到2006年增长到570亿美元。这块大蛋糕无法不令人心动。可以看到,各种与CFP(金融人才)名目有关的认证培训课程,迅速演化成培训市场的一个新亮点。CFP培训目前还处于热身阶段,但市场效应已经显现。
外资机构渗透中国
作为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的海外金融证券培训机构,加拿大证券专业学会(CSI)日前在北京正式挂牌,并携手中央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推出金融衍生产品专业证书(DFC)据称,CSI是加拿大最大和最具权威的金融培训教育机构。CSI向金融领域各个层次的专业人士提供高质量的培训,从证券、银行到保险、互惠基金,再到金融资产管理和金融策划等。
近日,世界最大金融服务培训公司之一的英博职业培训有限公司(BPP)与深圳鹏元征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引进两种国际标准的金融培训及教育认证,为谋职者就业提供帮助。BPP为深圳引进的分别是国际理财咨询师(ICFA)和中文国际注册会计员资格(CCAT)。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性专业会计师组织——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其近期得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的聘请,帮助培训大学会计学教师。
据称,国外金融服务机构迅速在国内扩张,主要依靠其渗透能力和推广手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金融培训。以在中国业务量极大的路透为例,其最打动国内金融机构的特色就是培训。培训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讲堂,路透在北京金融街区域内设有一个专门的培训中心,每个月都有两三个培训课题,很受国内银行欢迎。另一种就是上门培训,培训人员每周都会到银行,在交易大厅巡视,察看交易员使用其产品的情况,并调查客户评价和满意度。经过路透的培训,国内操作人员几乎都能比较熟悉地使用这个系统。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培训就是变相的“洗脑”,很容易养成对其产品的依赖性。此外,路透、彭博等机构经常给国内金融机构、高校学生做免费培训,使用其操作终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校金融专业学生将来都会服务于中国要害的金融机构,这样的培训实际上把他们变成潜在的使用者,从而形成对这些系统长期的延续性的依赖。
同时,境外金融机构出现了向高校和研发机构延伸的趋势。如路透很早就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成立金融工程试验室,捐了几台机器,提供股票行情等信息。双方还共建风险实验室,并一次性捐赠近20台路透3000EX,向研究生免费开放,并提供每年5万美元的运行费用。此外,汇丰银行给了清华大学1000万元,让学生作农村金融系统调研;花旗银行跟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有长期合作。

外资机构带来了什么
外资金融培训机构的鱼贯而入,使得国内的培训市场硝烟弥漫,但对求学者来说,外资金融培训机构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国际化的培训内容,其带来的无疑是一顿丰盛的教育“大餐”。
外资金融培训机构带来了先进的办学方式。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金融培训机构,大多都是“实力派”,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掌握着世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华尔街”的多元教学法、EF的融入式教学法、“戴尔”的三微循环教学法等,能为国内的求学者提供一流的培训项目。而小班化教学、免费的入学前水平测试、根据学员情况度身定制培训方案等一系列新举措,也令人耳目一新,能更好地满足学员的培训和发展需求。
外资金融培训机构带来了国际化的培训内容。外资金融培训机构引入中国市场的大多是其强势项目,课程的先进性、专业性和针对性非常强,国际化程度也相当高,有些培训项目甚至填补了国内空白,对国内的专业人士很具吸引力。
外资金融培训机构带来了超一流的培训环境。外资培训机构对培训环境要求较高,加上外资金融培训机构大多有雄厚的办学实力,因此,能为求学者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目前,外资培训机构的“课堂”大多选在市区的黄金地段,如“华尔街”落户上海金茂大厦。而且,外资金融培训机构聘请外教,采用多媒体技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克隆”海外的教学环境,因此,常被学员称为“不出国的留学”。
毫无疑问,外资金融培训机构具有国际化背景、课程先进、管理规范、服务到位、实力雄厚等优势,但收费“高高在上”也是不争的事实。
据了解,目前相同的培训项目,外资金融培训机构的收费普遍比本土机构高出几个档次。如外语口语培训,全外教的项目按课程节数收费,一节课约200-300元,而本土机构的仅为50-150元;同样是领导力培训项目,外资金融培训机构按天数收费,一天就要2000-3000元,而本土机构两个月的费用只有数千元;一些按课程级别收费的外资培训机构更是贵为天价,LCCIEB市场营销课程一个级别的费用为4000-5000元,“华尔街”英语课程每个级别的收费都超过万元。一位外籍培训专家表示,如果外资金融培训机构想降低收费标准,只能通过缩减培训内容、削弱师资力量等途径。但这样做会影响培训质量,中国的学员无法真正享受一流的培训服务,这显然与外资金融培训机构的初衷、市场定位不相符合,因此不可能尝试。
据了解,对于觊觎中国金融培训市场的外资培训机构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国际标准的资格认证。比如FCHFP中国教育中心推出的这种标准,是由亚太财务策划联会(APinFSA)与欧盟财务策划联会(EFPA)联合认证的理财专业人士国际资质,是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港、澳、台等39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理财业行业最高标准。
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本土金融培训机构在师资上更适合中国金融培训的需要。一般而言,国际的认证培训需要请国际培训师,这些人的讲义并不见得适合中国金融机构的需要,而大多数情况下,经过翻译处理的传授将大打折扣。而本土金融培训机构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看来,外资金融培训机构要想真正打开中国市场,还需要一段磨合期!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新闻热线 投稿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合作 版权声明

主管:中外商报有限公司  主办: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广告发行:北京市神州商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510852665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电话:010-52100121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2814439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1号院 技术支持:山西博科硕

广告发行:北京新华信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ISSN2225-58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农光里212号楼
邮箱:fengfulin315@163.com   电话:010-67326716  传真:010-67355597  手机:18610205315/13241384465
中外煤炭经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案号11045526  技术支持:中国万网